分享更多
字体:

“过度创业”也会伤害实体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17:58 来源: 上海侨报

   访北京纵横合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公

   今年的风投行业成了大热门,不仅仅在各种媒体的财经版块上,还因为著名投资人与生活伴侣不和而“私奔”抢占了几次娱乐版头条,甚至于著名的俏江南与风投不和的新闻,也因为当事人的明星新袍而备受人们关注。好像风投这个行业的关键词就是“和”,但北京最活跃私募平台之一纵横合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公却更愿意理性地将之称为匹配度:“风投与企业是否能顺利合作,关键在于匹配和磨合。”

   而对于那些一直期待风投的创业者,他却有一段充满诗意的鼓励:“创业的路上有那么多无畏的热情,那么多血泪,那么多众叛亲离,但是他们还愿意走在这条路上,值得敬佩。”

   本报记者/陈丽伟 摄影 见习记者/陶辰

   创业不一定非要风投

   侨报:目前,中国投资的高峰期是否已经过去?

   于公:不能这么说。事实上,大多数创业者能靠自我滚动积累发展企业,靠风险投资起来的企业是极少数,全国每年获得风投的企业不超过2000家。那些小型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不需要靠风投也可以发展得很好,而文化创意产业、TMT、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需要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需要风险投资才能促成短期内的快速发展。还有那些高度依赖新技术的行业,比如医药研发,往往是十年磨一剑,对资金有持续的需求。

   而且我们应该纠正一个认识,创新不一定非要是高科技,创业不一定非要风投不可,一些非常适合创业的行业,比如汽车零配件,靠民间资本完全可以自我滚动式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以海归创业者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北京为例,从我们掌握的投资数据看,目前北京地区的投资正处于高点。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私募股权投资事件占全国事件的35%左右,而且北京、上海的情况显示,更多的海外风投基金集中在上半年进入中国并设立地区总部,创业的氛围空前高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企业的成长前景是被广大投资机构认可的。

   侨报:目前风投最感兴趣的项目集中在哪些领域?

   于公:风投选择一个项目时,首先会考虑你的公司未来是否有机会进入公开资本市场,如中小板、创业板等,目前的高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是风投最感兴趣的。

   比如北京,去年北京地区投融资事件主要集中在网络产业、IT产业和电子商务三个领域,事件数量大概占整个北京地区的26%、18%和15%。

   我们在北京的调查显示,海归是创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部分依附于中关村等“高科技地段”,拥有高学历团队,有新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模式。所以海归创业者集中在网络产业和IT产业。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网络产业、IT产业和电子商务在未来两年仍将是投资的热点。

   “鸡头”思维应改变

   侨报:你刚才的谈话里,很强调匹配。像俏江南和风投那样,一开始情投意合但很快又出现裂痕,你觉得风投和企业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吗?

   于公:很多创业者以牺牲股权的方式获得投资,在潜意识里,或者受中国“宁当鸡头不做

   凤尾”的思想影响,对风投的感觉总有点特别。但其实二者之间肯定不是敌人的关系。

   俏江南的事件是极少数,是个案。企业与风投之间的契合的确非常重要,在管理风格上彼此认可。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风投项目都会成功,目前看,有95%的风投项目不成功,但不成功不等于失败。也许只是风投的收益低于最初的设定目标,没有达到最理想状态而已。

   还有30%——40%的风投项目在第一两月内就直接失败了,第一期投入之后就因为各种原因不再追加,不了了之。这都很正常。

   侨报:你提到了中国很多创业者都有“鸡头”思维。

   于公:我觉得这种思维应该改变。创业者应该学会自力更生,更要学会接纳成功者,追随成功者。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很重要,要学会与风投共同管理、彼此磨合。所以一开始对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考察,这种门当户对仅是合作成功的第一步。

   侨报:还有一些创业者的营利模式并不稀奇,但声称依靠关系能获得垄断性的市场地位。通常来说,这种项目获利很高,风投会偏爱这种项目吗?

   于公:我从不建议投资这种所谓的“关系团队”,我相信真正的投资人也会如此。风投选择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企业团队,创业者要既有热情、又诚实可信,还要有执行力。另外在风投名单上被最先剔除掉的包括那些没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机会主义者。

   真正的投资精神是扶持一个企业,而不仅仅是赚钱。一个好的风投人至少要在相关实业领域内摸爬滚打过,人生阅历要到40多岁才站到起跑线上,然后还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中国本土风投发展的历史很短,虽然现在已经是遍地开花,但在中国,能真正称之为投资人的不到

   10%。

   融资实业要放宽

   侨报:今年夏天以来,中国一些地区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歇业的情况增多,流向实业领域的资本越来越少,对此你怎么看?

   于公:我刚才已经说过,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资本。实业领域投资减少的原因很多,比如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风投之间的“代沟”,很多中小企业亟需的是流动资金,数量不多,速度要快,但风投是寻求高回报的,周期长点也没关系。这样一来,风投希望拿出去十个亿,但中小企业的需求仅是几百、几千万,

   甚至更少。这种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所以我认为中小企业如果想融资,应该把范围放得更宽一些。

   侨报:这个范围有多宽?

   于公:中小企业拿钱的途径当然最好的还是通过银行信贷,但可以通过中小企业之间彼此合作的方式,效率更高。比如产业链上下游,供货商和销售商,延长账期,从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六个月。另外,一些最传统的方式可能比等待风投更有效,比如个人资产抵押。当然所有的方式都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控制。

   “过度创业”后患无穷

   侨报:现在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曲线进入投资、放贷领域,你对此有何看法?

   于公:这是政府调控不好。大型国企占用了银行信贷的大部分资源,如果有闲钱,应该让他们先还钱,而不是放贷。

   侨报:现在很多海外风投不断涌入国内,一些政府也开始拿出资金尝试参与风投,你觉得这种“混血基金”对创业者能有多大帮助?

   于公:从某些角度看,社会上的确是有钱太多的情况。这也让我感到担心,会不会造成“过度创业”。因为风投泛滥,所以很多原来没本事创业的人现在也能相对容易地拿到钱,也去创业,但是投资热潮过去之后,还能不能拿到钱呢?如果拿不到,那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有多大是无法预计的。

   对创业者来说,我很期待现在的90后,他们身上的传统的束缚最少,接触国际信息最多,还有丰富的创造力。我认为中国下一次创业高峰要等到他们30岁的时候才会来临。

   人物简介

   于公,纵横合力执行董事,总经理,2004年创立中国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专业交流平台之一纵横合力。在私募股权投资财务顾问、金融法务、市场战略和快速消费领域拥有20年的管理经验,成功地帮助唯美度、广联时代、V2视觉、中农赛世等10余家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总融资金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