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入世十年 正是百舸争流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8 00:33 来源: 中国企业报社评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在多哈签署。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正在渐渐地走近,向我们提醒,中国入世已经十年了。
这十年,变化太多太多。今天本报发表的中国建材并购整合经验成为哈佛商学院新学期课程教材消息,便是这种变化的缩影。可以想到,若不是入世,中国建材是不会这么快地创造这样的经验,即便创造了,也不会为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入选。
我们再朝大处看一看,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如果不是入世,中国人能否提出这样宏伟的目标与愿景,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入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的复关和入世谈判“从黑发人谈到白发人”,经历了漫长的15年,山重水复,殊不平坦。当时关于全球化利弊、复关入世得失曾经争论得非常激烈。中国决策层深思熟虑,判断全球化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的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必须拓宽到世界。
实践证明,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起飞,全面融入世界,中国政府和企业也都经受住了考验,“过了关”。 入世启动经济的发展,也“倒逼”制度的改革。中国遵守承诺,很快开展并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清理法律法规的工作,法治观念更为深入人心。政府职能转型,执政方式和理念加快改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投入经济增长方式的伟大转变。在这十年中,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十年里中国吸收了7000多亿美元的外资,建立了34.7万个在华投资企业。十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对海外投资达到将近600亿美元。最有说服力的是,10年前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只有12家,2010年已达到54家。
更大规模的出口,更高的出口增速,意味着中国企业为中国国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意味着中国产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效益和更多的高成长机遇,因此有更大的概率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超越曾经不得不高度依赖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之类“优势”。
回顾入世来的十年,我们对中国充满信心,对中国企业满怀希望。首先是因为中国决策领导层有国际意识,高瞻远瞩;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企更加强大,民营企业兴起,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三是对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四是中国企业逐步学会和掌握了应对国内外各种危机的本领,企业自信心在增强。本报今日第二版的文章《入世十年:中国全球新定位》、《反对贸易摩擦:中国声音渐强》、《中国改变全球经济版图》都是对入世十年成就的生动诠释。
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表示,中国入世是世贸组织60年历史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双赢”结局的事件。拉米说,“中国赢了,世界也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结局。”我们要加上一句,中国赢了,中国企业也赢了。
十年磨一剑,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政府响亮地喊出“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时代强音,表明了入世十年中国企业的信心。目前营业收入占前80名的中央企业,已有至少50多家明确提出了“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或企业愿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既有利于提高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或标准。当然,基本要素或标准有效涵盖的范围,尤其是企业组织与行为背后的制度、文化、思想等软性、深层次的内容,很难准确提炼和把握,需认真深入研究,以达成共识。中国建材并购整合经验进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便是中国企业向世界标准靠拢,并得到认可的证明。我们期望中国有更多的企业经验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与标准行列。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的研讨中,本报以《中国如何以“变”应“变”?》、《金融业改革 监管与创新同行》等文章记录了中国与世界学者对入世十年的观点,寻求中国企业在入世十年后的前进方向。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特意梳理和标记那些为拓展海外市场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和表现优异的企业,并向他们表达中国企业界的敬意。对于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走向市场经济的海洋,我们充满期待。入世十年,正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大潮中,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好时候,相信有更多的企业在争创世界一流过程中,创造更为辉煌的业绩,书就更加雄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