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盟峰会 救得了希腊救得了欧元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9 03:1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邓喻静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徐聪  10月26日晚,欧盟二次峰会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此次峰会的意图很明确,拯救银行、拯救希腊、拯救其他脆弱欧元区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市场。这些都是人们渴望看到的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政策方式也十分明确:到处大把撒钱。而正因为此,这个阶段比任何阶段都要更加危险。一种恶性循环正在银行业与虚弱的主权国家之间形成,但惟其如此,欧元区才需要继续往前,因为这事关17个成员国12年的集体努力,如果这一步不慎,或许搭进去的,不只是如今尚存一息的欧元区,还有整个世界。

  难以逾越的政治红线

  此次欧盟领导人峰会可谓一波三折, 市场犹如惊弓之鸟。先是原定在峰会前举行的财长会议突然取消,在对希腊救援计划就此胎死腹中的担心中,欧元几乎闻讯下泄。但随后被证实的消息是,取消的只是首脑峰会前的例行会议,救援计划仍将在十几个小时之后如约推出,欧元随即又迅速反弹。

  尽管众望所托,这场会议却并不被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峰会之前,全球股市、债市、油价金市仍一片低迷,投资者预期难见好转。看惯了欧元区元首们吵吵嚷嚷的戏码后,人们发现,就在具体的救援方案即将呼之欲出的关口,元首们之间仍难奏出和谐之音。法国希望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变成银行,而德国认为法国这一方案会影响欧洲央行的独立性,总理默克尔严辞要求意大利采取更严厉的紧缩措施,但意大利却直接“装聋作哑”。英国首相卡梅伦抱怨说“不能接受欧元国家单独决定欧洲单一市场命运”,而萨科奇则反击说“别一面说讨厌欧元,一面又跑来开会,对我们指手画脚”。

  尽管各国都在争发言权,但欧洲的投资者明白,新救援计划的成败,仍在于德国。此前,德国的每一条“红线”都令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寒心不已,单看都有其合理性。但合在一起却无疑是对救援计划釜底抽薪。

  而如今的默克尔,已不似7月份拍板为希腊注资时的那份果敢,德国立宪法院上月的裁定就已经加强了议会的权力,但它同时削弱了德国总理的自主权。因此默克尔在布鲁塞尔谈判的内容,必须事先获得联邦议院预算委员会的批准。这种权力的转移不会阻止协议的达成,但它会加大欧洲理事会连续进行政策协调的难度。

  实际上,欧元区领导人一直以来应对此次危机的方式已经证明,德国立宪法院在充分行使议会民主时奉行保守主义的原则是正确的。在欧债危机中,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政策协调既是不民主的,也是无效的。一个货币联盟所要求的,可能不仅仅是欧元债券和小规模的财政联盟。它可能要求牺牲更多的国家金融主权。

  正常情况下,欧洲选民不会接受这种牺牲。这也是如今能够解释欧元区主要救助国国内问题缠身的原因。对于这场已经旷日持久的危机而言,当前最大的危险即是,政治家们纷纷划定自己的“红线”,而欧盟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当局愿意(也有能力)突破这些局限。

  而另一层面,接受援助的国家也并非买账,当前欧洲官员正试图就增大欧元区4400亿欧元援助基金的火力达成最终协议,使该基金能够通过购买意大利债券,为意大利提供帮助,降低意大利政府目前接近6%的借款利率。

  尽管欧盟的这些帮助并未达到全面纾困意大利的程度,但这些援助都附带新的苛刻条件,而对贝卢斯科尼提出的各项要求是意大利的欧元区伙伴国更多干预的开始,目的是确保意大利政府让金融市场相信,该国对于财政改革是真诚的。这无疑更将贝卢斯科尼逼向窘境,他与他的执政伙伴北方联盟关于养老金改革的谈判未能打破僵局,民意直线下泄可能令该国提前进行大选。

  贝卢斯科尼面临的困难,与峰会前后欧洲其他国家间进行的艰难谈判如出一辙。各国领导人都在努力斡旋,目标是最终敲定纾困基金的改革方案,并与希腊债券持有人达成协议,从而降低政府向雅典提供的纾困金额。要民意还是要救市,这实在是个政治性难题。

  “保单”不及“真金白银”?

  10月26日,默克尔终于说服德国议会下议院通过利用杠杆强化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动议,这意味着,欧元区主要国家已在通过EFSF杠杆化来实现财务支持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在26日的峰会上,欧盟各国也初步达成协议,EFSF也有望从4400亿欧元提高至1万亿欧元,这被视为迈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步。

  此前,欧元区各国政府已经严重损害了自身的信誉,因此市场上几乎没有人相信它们会兑现自己想要开出的各种承诺性“保单”。目前,让市场在短时间内重新相信欧元区有能力遏止流动性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拿出真金白银来。而在两笔发放给希腊的援助金之外,最直接的办法是把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用到极致。

  在26日与会诸国的愿景中,EFSF应该快速筹集大量资金,建立一笔专款,随时准备支撑任何一个有偿债能力成员国所发新国债的价格,而这些新国债只需给出EFSF可接受的最低利率。

  这一机制的优处显而易见,通过降低主权借贷成本,使人们重拾对经济的信心,并缓和对银行偿债能力的担忧。但它无需提供更多担保品的做法可能会降低EFSF的信用评级,市场上已经有担心,EFSF杠杆化有可能撬动欧洲另一场灾难。值得回忆的是,在泡沫时期,这种杠杆化为有毒信贷产品提供保险。而它们最终成为了危机的放大器。

  此外,就希腊债务危机的解决而言,民间债权人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26日的峰会将银行等私营机构对希腊债券的减记幅度确定为50%。这大大高于3个月前德法之间21%的协议。

  欧洲银行业已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而对欧盟的决策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银行业承担的损失过大,也会反过来加重欧元区的危机,甚至导致所谓的“信用事件”。

  显然,欧元区当前面临的所有问题总是一环扣着一环,对希腊债券的减计程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元区银行业的命运。一旦对希腊债券的减记幅度达到50%,那么欧元区的部分银行尤其是法国银行业势必面临着大量补充资本的需求。如果爱尔兰和葡萄牙也提出同样的减记要求,欧元区银行业承受的压力将更沉重。

  从始至终,每当欧盟出台一项搅乱局势而非理清局势的政策时,市场灾难就随之蔓延。这自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欧元区并不愿拿出真金白银来兑现自己的漂亮承诺。欧元区现在能做的:便是设计出一种旨在尽可能少向问题债券市场注资的复杂保险结构。但这种做法有没有足够的可信度来赢得投资者的心,还远不能下定论。

  挣扎的欧元区

  当前所有的担心都指向,欧元很可能无法以目前的形式存续下来。即便26日的这场峰会达成了一些积极的结果,依旧不能改变欧元区内外对于欧元区前景的黯淡预期。

  在峰会前夕,美国财长盖特纳以及IMF新总裁拉加德等人,曾一起向欧元区官员施以重压,他们指出,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说接近于为时太晚了,而是再不迅速采取行动就真的为时太晚了。

  这些来自欧元区外的压力,无非诉诸于两点要求,对虚弱的银行业机构进行资本重组,规模要大到令人相信这次重组的严肃性;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避免恐慌情绪最终导致银行和脆弱的主权国家陷入破产。对于总共需要多少资金,坊间流传着不同的估计。美国人鉴于自己在2008年和2009年的经验,建议采取“震慑”策略。考虑到银行业和各主权国家的资金需求,总金额将远远超过1万亿欧元,很可能达到数万亿欧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一个审慎的德国人头晕目眩。

  除了不惜血本地救市,就只能是另一条道路:欧元区解体,但这绝对是17个成员国目前最不想看到的结果。然若一味是信誉良好的成员国向信誉不佳的成员国转移资源,欧元区可能借以维系下去。然而,即便这样的政策一直延续,也将把南部欧洲变成一个大“梅佐乔诺陷阱”(指的是这样一种区域发展战略,它为落后地区提供了赶超所需的物质资源,却没有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和体制保障),这对于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而言是一个灾难性的结局。

  欧元区的根本性挑战不是融资,而是调整。长期以来,欧元区的政策制定者们一直坚称,货币联盟内部的国际收支平衡无关紧要。但迄今为止,最能预示后来诸种困难信号的,是危机前的外部赤字,而不是财政赤字。

  究其原因,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结构性危机,根源在于欧元设计上的缺陷,曾有许多经济学家预言过:通过单一货币政策把17个全然不同的经济体捆绑在一起,并指望它们步调一致地前进,是一种荒谬的想法。

  而更重要的在于,欧元区经济体的竞争力从未趋同。过去的十年里,德国的生产率增长了9.4%,而意大利则原地踏步。

  峰会前后,欧洲曾有声音建议采纳美国处理金融危机的模式,但情况相差甚远,美国的财政体制中包含了多种“自动稳定器”,能将资源悄然引向更贫困的地区。在欧洲,这种机制被轻蔑地称之为“转移支付”,尽管在欧盟的预算范围内(以及为希腊和爱尔兰的纾困过程中)有限地存在着此类支付,但对于德国等国而言,即便在扩大转移支付规模上稍有风吹草动,都无异于政治自杀。

  欧洲在单一货币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眼前这一步,而今除了推进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全面融合,却已别无选择。那另外一种选择——努力“逆转”已施行12年的共同货币体系——将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以往,曾有许多货币联盟最终解体,但没有哪一个联盟牵涉到如此多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的规模如此之大、集中度如此之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