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柴油荒里的经济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18:50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李洋

  市场并不是一场简单的零和游戏,对价格进行管控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中石油和中石化又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发改委下调了油价后,司机们刚刚享受到久违的油价下降,然后就买不到柴油了—从南至北许多省份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柴油荒,什么种地的、搞运输的、盖楼的、打鱼的这下都急了。

  这让两家央企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数千家民营加油站指责两家公司不批发给它们柴油,只供给自己的加油站,这种惜售甚至断供行为直接导致了油荒。而两家公司也大声喊冤,根据中石化提供的数据,其11月份安排的原油加工量已经达到历史上单月日加工量的次高水平;中石油也显示其截至10月17日,其柴油供应量增长了23.9%。

  两家公司都认为造成油荒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国际油价强劲反弹、季节性消费需求回升、部分社会经营单位囤积居奇—总而言之,它们是尽力了!

  刨除掉季节消费因素,因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用柴油的高峰,这点供需双方都是已知的,供给确实是可以满足大致需求的。关键在于第一条,政府好不容易下调了油价,看上去不错,但事实上却导致了油荒,这和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定期调整成品油的最高价格—任何零售方不得高于此价格销售。发改委按照一个极其复杂且不够透明的计算公式: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

  22天实在是太长了,这与目前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的特征已经很难相适应,此次柴油荒再次体现了这点。就在发改委决定降价的时候,国际油价已经开始强劲上涨,这直接导致了炼油企业对国内油价上调有预期,尤其在需求旺盛期会出现囤油举动。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两家公司惜售的行为了。作为央企,两家公司在炼油环节一直亏损这点确实是事实,但中石油去年在号称炼油环节亏损500亿的情况下,依旧盈利1241.8亿,正是因为它掌握着所有的链条,不但有自己的,还有别人的。有人计算过,当发改委将每吨油价下调300元,降价每推迟公布一天,中石油和中石化每天至少会产生一个亿的利润;反之,如果中石油能预期22天后价格能够再度上调的话,那么少卖一些油对它而言就是利润。

  当然,出于政府规定的责任,不能直接停止炼油,所以你能看到数据显示它们一直在增加产能,同样它们也不能让自己的加油站不卖柴油,那么想要保住利润的方式就只有少卖点给民营加油站了。事实上,除了这两家公司,同样占有较大比例的地方炼油公司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这就更加剧了供需紧张的现象。

  既能保住利润又能排挤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连发改委的专家都说,数据显示国内并不缺油,是中石化在以垄断地位排挤民营分销商。但发改委也没必要感到冤枉。因为有一件事情明摆着:政府对成品油价的管控政策彻底失败了。反应迟钝的调整导致了市场的供求关系被扭曲,进而导致市场失效。

  按照美国自由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理论,这是一种零和型谬误,常常会出现在政府的经济政策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政府对租房价格的管控,它的初衷是控制房租价格,但采用过这种政策的当局都曾得到了相反的结局:房东或建筑商不愿接受此条款,因而房屋供给减少了或房屋质量下降,反而引发了住房短缺问题。

  现在,政府应该清楚看到的是,所谓市场并不是一场简单的零和游戏,对价格进行管控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作者:李洋(本刊评论员)

  联系作者请发:

  Email:liyang1@yicai.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