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非欧债危机救世主 出手需谨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22:26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丁平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抵达奥地利,开始对奥地利进行国事访问。按既定安排,胡锦涛主席还将出席在法国戛纳召开的以“新世界、新思维”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

  在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G20峰会自然广受关注,外储充裕的中国是否会出手援助欧洲更是关注的焦点。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救援欧洲并没有纳入G20峰会的议程中,本次峰会很难就此问题达成实质性成果,中国需要时间评估援助欧洲的投资与收益。实际上,中国不是“救世主”,但中国需参与欧洲事务。

  中国出手需谨慎

  10月26日,欧盟各方同意以杠杆化将欧洲稳定机制(EFSF)规模扩大4至5倍,其基金将增加到1万亿欧元。据悉,该工具规模主要通过两种方案进行融资:一是由EFSF对欧元区国家新发债务提供最高20%的担保,二是设立特殊目的工具。

  然而,设立特殊目的工具的资金则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G20成员国进一步提供帮助,拥有高达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自然会成为欧洲的主要“游说”对象。

  中国会是“救世主”吗?

  不会。简单地说,中国可以投资欧洲,但不是“救世主”,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投资是为了盈利。而且,欧洲首先要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

  事实上,中国的人均GDP远远低于欧元区国家,中国的福利水平也远远低于欧元区国家,中国无力救援欧洲。

  数据显示,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4800亿美元,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果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中国经济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无力救援欧洲,但中国必须参与欧洲事务。

  “中国投资欧洲需要量力而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易宪容1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欧元区的救助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欧洲能否走出困境并不确定。欧盟是个‘民主’机构,只有欧盟各国争吵、妥协,中国才能出手。”

  易宪容认为,中国的出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国企业出于盈利目的投资欧洲债务市场,风险与收益自担;二是中国帮助欧洲走出债务危机,但以挣钱为前提,而且要量力而行。

  “中国援助欧洲需谨慎。”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顾春太1日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可以像巴西一样,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来间接地帮助欧洲。一方面,分散了中国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欧洲也担心中国通过援助欧洲实现某些政治利益,而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可以解除这一担忧。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中国可以选择投资实体资产。因为中国若投资欧洲债券,则意味着中欧关系由传统的市场联系上升到资本联系,而资本联系的风险很大。

  化解欧债危机不单需要金融资源

  蔓延两年之久的欧债危机真的要靠“求援”才能解决吗?

  显然不是,欧洲的“求援”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欧洲危机。

  “欧债危机原本只是希腊危机,欧债危机蔓延如此之久、之广,主要因为欧元区复杂的政治和法律架构使其无法发出一致的声音,欧洲的救助机制迟缓。”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熊厚1日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援助只能治标不治本。”熊厚认为,解决欧债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成员国经济竞争力。欧元区部分成员国过分依赖服务业,其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吸引海外直接投资,实现再工业化。此外,欧元区国家还需要加强预算协调和监督,严肃财政纪律,统一财政。

  “欧元区国家在统一财政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财政统一之路还很漫长。”熊厚解释,欧洲政治、经济情况复杂,欧元区又正在进行东扩,成员国会不断增多,这给重大事件统一决策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易宪容也认为,欧债危机还需要欧洲内部解决。欧债危机的根本问题是欧元货币信用统一性及这种信用货币担保不统一,欧洲的民主决策机制错过了解决欧债危机的最佳时机。眼下欧洲推出的救助方案只是短期政策,短期内会提振市场信心,但从长期来看,欧洲必须解决欧元货币体系的货币信用统一性及货币信用担保多元性的内在矛盾。

  顾春太认为,欧洲债务危机需要解决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不统一,而不是靠国外援助。

  事实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即使出手,也只是象征性作用,可以短期内提升市场信心,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洲债务危机。德、法这样的欧元区大国以恐慌之术来要挟世界出手救援,自己只承担很少的救援成本,这样不可取,也不负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