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定:桂花开放幸福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1:1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桂花生在硅石哎,桂花要等贵人来耶。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耶……”这首《桂花开放幸福来》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但鲜有人知,它的原创地坐落在西南广袤的大山之中———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
贵定县是贵州省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1400多年前,中央王朝就在此建立县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长征文化交相辉映。
这里是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乡。明朝浙江布政使姚世熙、云贵两省第一位翰林院检讨丘禾实、辽东巡抚丘禾嘉、晚清时期追随左宗棠抗击英俄收复新疆的战将汪柱元、讨袁护国名将戴戡、民初炸袁三杰之一的黄芝萌、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何兆清……
这里有苗家起义领袖潘明杰反抗清王朝的遗址,有反帝英雄罗发先的坟茔,更有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
贵定又是一片美丽的绿色画廊。它坐落在苗岭山脉之中,重峦叠嶂,河流纵横,气候宜人。白云缭绕的云雾山,横亘数百里,滋养了誉传遐迩的云雾茶;被誉为“黔中第一漂”的洛北河漂流,惊险刺激,荡气回肠;万亩油菜花和千顷雪李花天然编织成的“金海雪山”奇景,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毛南族、瑶族等21个民族。据统计,贵定县少数民族人口14余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众多民族的和谐共生,给贵定带来绚烂多姿的文化。
青翠欲滴的阳宝山,早在明清时即与四川峨嵋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成为朝香圣地;红军长征两次经过贵定,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贵定平堡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年规划写作按语……
新铺乡四寨村苗族“长衫龙”芦笙舞素有“东方探戈”之美誉、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雾苗族“长鼓舞”被称赞为云雾山中的西部劲舞,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体现“狂欢”的活化石。每年春节、“四月八”等民族节日,除了少数民族传统的斗牛、对歌等各种庆祝活动,当地群众的热情和笑脸,都让人流连忘返。
尽管地处山区,贵定县却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素有“黔中咽喉”、“贵阳门户”和“黔中南下出海通道”之称。如今,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历史文化悠久的贵定县正在努力寻求大变革、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贵定已列入省会城市贵阳1小时经济圈,“贵广两高”和沪昆铁路的相继动工建设和开通,使贵定县初步形成了“五铁(湘黔、黔桂、株六、贵广、长昆)、两高(贵新、贵广)、一航空(贵阳龙洞堡机场)”的交通网络,成为了“汇聚云川渝、直达粤港澳”的交通枢纽。
贵定人决心抓住交通和区位两大优势,乘势而起。贵定县充分发挥其生态、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多管齐下,发展农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粤菜”基地、“黔菜”基地、优质绿茶基地、娃娃鱼养殖基地、优质粮油基地和优质烤烟基地。
目前,贵定县一体“两翼”的工业格局已初成规模。以加强城关、昌明两个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实施“工业兴县”战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努力建成沿海发达地区的“后院加工厂”和沿海企业辐射西南的桥头堡,着力培育烟草、建材、电子、印务、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同时立足城北、昌明两大工业聚集区,进一步优化以县城为中心、昌明为次中心的“哑铃型”发展布局,努力建设成为全县、全州、全省的仓储物流中心、生产加工中心和高科技园区示范基地。
此外,贵定县深入挖掘布依族文化、苗族文化、阳宝山历史文化等,开发洛北河、斗篷山、云雾山、旧治古城和特色民族村寨等旅游资源;努力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特色美食为重点的旅游商品,不断完善连接景区景点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推进“盘江·洛北河”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建设,加快中部环中心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
在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工业、打造乡村旅游的同时,贵定县也没有忘记“四个文明”建设的齐头并进。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把“农民文化家园”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旅游、基层组织建设、富学美乐“四在农家”等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度。
如今,农闲时节,村民们可以走进农家书屋饱餐精神食粮,也可以到远教办公室上网“冲浪”,可以尽情放歌对唱、一展风采,也可以邀请三五球友到新建的篮球场上锻炼竞技……一处处“文化家园”正在贵定县乡村崛起,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速,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四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大山中的贵定正在“破茧成蝶”。
面对已经来临的“十二五”,贵定蓄势待发。全县正抓住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省委实施黔中经济区战略、黔南州委实施“951”发展战略三大机遇,乘风破浪,迎头赶上。
“依托‘五铁、两高、一航空’的交通网络和紧邻贵阳、‘汇聚云川渝、直达粤港澳’的区位,把贵定建设成为黔中经济区沿贵新、贵广通道的重要卫星城市和中继城市。”县委书记刘建明已为贵定县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而热情好客的贵定各族人民,也唱着那首动人的歌谣,等待着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桂花生在硅石哎,桂花要等贵人来耶。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耶……”
云雾山上茶飘香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史料中,有一本光绪年间的《各省进贡茶叶账》,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贵定县芽茶,贡皇上一匣,贡老佛爷一匣。”事实上,早在乾隆年间,朝廷便钦定规划了贵定云雾山中的皇家茶园。
从贵定县城乘车南行,进入抱管乡境内,远远就看见耸立天边的云雾山。横亘连绵的群峦,在深远的天际兀出一道分明的轮廓,薄薄的云雾点缀腰间,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让人心旷神怡。于山顶环视,山气空蒙,杂树小草,繁花蜜枝,错落共生。纵目远眺,层峦叠嶂,跌宕起伏,大地苍茫。千山万壑犹如野马,从飘逸的白云中奔腾而来。
而层层叠叠的茶园,如同条条绿色玉带蜿蜒在山岭间,成为山中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云雾涵养了云雾山这方水土,使之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里盛产大米、木材、茶叶,其中尤以茶叶最负盛名。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立的贡茶碑至今还保留在云雾山上。
据了解,云雾茶1988年便获中国食品博览银奖;1991年获“全国名茶”称号;1993年在中国国际保健品博览会上获“金杯奖”;1995年在中国国际展销会上再获“金杯奖”;2002年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获“金奖”……云雾茶还被编入《中国茶经》、《中国名优产品大辞典》、《中国茶文化古今大观》等书。
“贵定云雾贡茶产业发展的最好条件在于生态,最大优势在于品种,最大潜力在于品牌,最大活力在于区位,最大魅力在于文化。”贵定县委书记刘建民说。
为了让更多爱茶人品味云雾山好茶,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茶文化,贵定县决心加快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以弘扬贡茶文化为切入点,以推广鸟王茶良种为着力点,以品牌战略为主线,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茶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占半壁河山,将贵定打造成中国茶业强县”的茶产业振兴思路,并确立南茶北扩、科技兴茶、项目带动、有机绿茶、贡茶品牌、市场扩张、苗岭文化等七大战略,每年拨出三到五百万元,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上千万元,投入贡茶产业。
大自然赐予贵定优秀的茶树品种———“鸟王茶种”,这是全国茶叶的珍稀良种之一,也为贵定所独有。鸟王茶种耐寒性强,持嫩性强,质地优良,包含着历史、民族和地域特点,贵定极为珍视这一稀缺资源,把鸟王茶种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作为茶产业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县已建的鸟王茶树种母本园,每亩插苗可达25万株以上,亩产商品苗可达16万株左右,亩产值可达2.5万元,纯利1.3万元。
为加强茶叶标准化和组织化建设,贵定县组建了5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3个茶叶协会,入社茶农以茶园入股,有专人指导,统一质量标准,收购价格从优,肥料免费运输,茶农得了实惠。
利用“贵定云雾贡茶”这一资源,贵定还打造了云雾山原生态贡茶观光园,斗蓬山古茶树群观光园,阳宝山佛教圣地观光园,吸引游人前来感受茶区生活,体验采茶制茶。
贵定又把目光投向珠海等沿海发达城市现有的绿茶消费群体,推出茶园认养的茶旅互动模式,为这些消费群体提供茶园,吸引众多大都市居民前来贵定。贵定县经典茶叶公司2009年投资一亿多元兴建了“金海雪山生态茶博园”,每年吸纳游客上万人次。
三年前,刘建民曾说:“贵定人再奋斗十年左右,将会见到一个令人鼓舞的局面,世界茶叶的列车,必有一节车厢是我贵定的。”如今,贵定云雾贡茶凭借品牌推介,已在贵州省内外设有直销店、专卖店30余家,茶叶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截止到2011年5月,贵定县茶园规模已有72000亩,其中投产茶园35000亩,已有各类加工企业50多家,年产茶叶1300多吨,年产值近两亿元。
云雾茶乡因茶而名,贫困群众也因茶而富。一度穷得出名的云雾镇鸟王村,仅靠发展茶叶种植户均收入就超1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00元增加到2010年的4100元,由原来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变成为茶叶种植示范村。
鸟王村茶农雷邦华便以四亩茶园起家,又贷款5000元干起茶叶加工,曾是贫困户的他很快脱贫致富,还新建了小洋房。如今,雷邦华每年仅加工大众茶就达三吨多,还开设了许多专卖店,将云雾贡茶销往山东、大连等地。
据统计,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达1.2万户,其中贫困户占45%,他们均因茶脱贫致富,和云雾茶一起,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县委书记说贵定
近年来,贵定发展取得可喜的成就,三次产业都有质的跃升。对此,贵定县委书记刘建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刘书记从贵定交通区位、工业、农业、城镇化、旅游等方面阐述了贵定的发展方向,并为贵定的未来绘制了发展蓝图:力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拓宽贵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迎来“十二五”的更大发展。
记者:自古以来,贵定县便有“黔中咽喉”和“贵阳门户”之称,请您谈一谈贵定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刘建民: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水岭,国土面积1631公里,辖8镇12乡,总人口30万,以苗族、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的51%。
贵定是贵州省南下广西、广东,北上四川、重庆,西往云南,东进湖南,联接长三角、珠三角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距省会贵阳龙洞堡机场、州府都匀市、黔东南州凯里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进一步加快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湘黔、株六铁路、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在建的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在贵定县城交汇,黔桂新线、厦蓉高速公路和在建的贵广高铁在贵定昌明聚集,使贵定具有了“五铁两高一航空”的便捷交通网络,可以说,贵定的最大优势正在于优越的交通区位。
记者:贵定县将怎样利用好这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刘建民:我们认为,优越的交通区位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抓好用好这把剑,就可以形成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效应,事半功倍,反之,如果舞不好这把剑,那么所有资源就会随通道流走,就会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近年来,贵定县紧紧围绕交通区位这一最大优势做文章,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投入资金200万元建成20个乡镇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了全州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服务中心,40个部门232个行政事项全部进驻。此外,健全完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新闻监督体系,强化对作风效能的监管,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层层问责,努力营造风清气顺的良好环境,着力把贵定打造成沿贵新、贵广两大通道上服务最佳、环境最优、效能最好的投资“凹地”。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贵定县的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又为贵定的发展绘制了什么样的“蓝图”?
刘建民:“十一五”期间,贵定县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进一步优化“巩固提升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加快发展三产、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抓机遇促发展、抓产业调结构、抓项目夯基础、抓增收惠民生,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奋力夺取了抗洪救灾、抗凝救灾、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8.63亿元,比2005年净增12.35亿元,年均增长11.61%;财政收入达3.49亿元,比2005年净增1.72亿元,年均增长14.63%。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按照“工农城旅四轮驱动,南北两翼蓄势竞发,四个文明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聚集区、全省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县、全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和黔中经济区城市发展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力争翻两番,达到1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力争翻1 .5番,达到1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3.41%;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力争达8000元,年均增长16%以上。
(下转第七版)
本期稿件均由记者王橙澄、闫起磊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