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物价涨幅回落态势进一步明确 专家预计10月份CPI难超5.5%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7:18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谢利

  

  最近去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人们或许已经发现,虽然进入秋冬季节,但像菠菜、大白菜、土豆等这些老百姓菜篮子中不可少的大路菜,价格开始直线走低,鸡蛋、猪肉等之前价格上涨明显的农副产品也逐渐“放下身段”。

  根据商务部和农业部监测的数据,10月份食品价格总体处于小幅下行过程,特别是后半个月,蔬菜价格回落尤为明显。

  无论是消费者的直观感受还是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都表明,前期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物价调控政策已经在逐步起效,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已经有所减轻。一周后,国家统计局即将公布10月份CPI数据,对此,市场各分析机构纷纷发表预测认为,在连续4个月CPI同比涨幅超过6%之后,10月份很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尽管具体预测数据略有差异,但多数专家认为不超过5.5%。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CPI拐点在三季度形成之后,四季度CPI同比将继续呈现回落态势。他分析说,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将有所下降,预计涨幅在-0.3~-0.7个百分点之间;同时,近期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国内非食品价格涨幅也有小幅下调,预计10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也将比上月有小幅下降,大约在2.8%左右。此外,考虑到10月份CPI翘尾因素相比9月份继续大幅回落0.7个百分点,据此测算,10月份CPI同比增幅在5.3~5.5%之间,取其中位数,10月份CPI同比增幅为5.4%左右。

  持相同观点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10月份CPI和PPI两大物价指数将毫无悬念地继续回落。其中,CPI预计会较上月大幅下降0.6个百分点至5.5%。除了有基数影响大幅减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环比涨幅预计也将出现放缓。而PPI则受益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环比可能出现负增长,由此将导致当月同比较上月大幅下降0.9个百分点至5.6%附近。另外,从M1、M2货币变化观察,他认为未来物价的回落可能会比预想得要快。

  事实上,CPI同比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表明前期物价调控政策已经在逐步起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不久前曾表示,当前我国价格走势高位趋稳、总体可控,8月份以来,物价总水平涨幅开始回落,年内价格运行拐点特征已得到确认,预计今年后两个月CPI涨幅可以控制在5%以下。

  官方的表态显示出政府在物价调控方面的信心。而对此说法,多数分析机构也基本持赞同观点。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认为,考虑到前期对CPI推升作用明显的部分食品价格涨幅开始回落,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已经有所减轻;近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也可减轻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加上年内未来两个月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因此,预计四季度物价涨幅将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回落幅度可能有限,至年底,CPI同比可能仍居4%左右,预计全年CPI同比的平均涨幅在5.5%左右。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未来促使物价下行的有利因素在累积增多,因此预计CPI将延续下行态势,2011年全年CPI涨幅约为5.5%左右,2012年约为4%左右。

  随着年内物价涨势回落趋势确立,各分析机构对明年CPI走势的预期也变得乐观起来。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明年输入型通胀压力可能有所缓解,此外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大于预期,加之今年整体通胀高于此前预期导致明年的同比基数上升,因此明年CPI增速预期调低至3.6%。

  虽然国内有利于稳定物价的因素逐渐增多,但总体来说,由于部分商品存在区域性、结构性供求矛盾以及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成本、农产品价格和资源环境价格的上涨趋势不可避免,因此,推动物价上涨的深层次矛盾短期之内很难得到根本消除,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任务仍相当艰巨。基于这样一种宏观经济背景,有专家提醒,即便明年物价上涨压力较今年有所减轻,也不应掉以轻心,要关注通货膨胀长期化趋势。

  不过,当前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增速放缓引发担忧情绪,而物价的回落则令市场对政策放松有所期待。鲁政委表示,货币政策现微调已经开始,但全面放松仍未到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则认为,此次通货膨胀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的上涨,而治理这一类型的通胀,应当用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来解决。他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宏观调控主要精力放在抑制通胀上,但在转变经济发展上迄今还没有看到重大有效的措施出台。

  郑新立建议,要抓住当前物价回落的时机,尽快把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转回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上来。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减税、奖励等各种办法,把社会资金引导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农业现代化和海外投资等方面,从而达到既抑制通胀,消化银行流动性过剩,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