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影子银行”:水有多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7:31 来源: 金融时报

  孟扬

  编者按在宏观从紧的形势下,“影子银行”问题不断被提及并日益受到关注。但是,论及“影子银行”对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影响,一直是莫衷一是,或者说对其质疑的声音远远盖过对它肯定的声音。那么,怎样客观看待“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影子银行”是否满足了创新的需求还是创新过度?“影子银行”对宏观调控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怎样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记者孟扬近日,英国《金融时报》登载的一则消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中华水电首席执行官约翰·库恩斯到其内地银行的香港分支机构寻找资金。他去香港是因为内地的银行告诉他,鉴于限制性的新额度,他们可能只能提供去年贷款的60%。库恩斯———一位美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发电行业,他所在的中华水电总部位于北京。库恩斯表示,这些银行家也告诉他无需恐慌。他们说:“如果你需要更多资金,我们可以帮你在香港安排债券发行。或者帮你组建一家信托公司,以获得更多资金。”

  的确,如今信托公司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来源。而包括信托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民间借贷等在内的一个规模巨大的地下金融体系,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野蛮”生长,并威胁着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人们称这个地下金融体系为“影子银行”。

  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在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确切定义至今并无权威说法。“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有四种业务类型。一是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例如以人民币个人理财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或票据、附加回购或回购选择权的投资等方式向实体经济融资;二是不受审慎监管或监管很少的非银行机构,包括各类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三是建立在金融创新基础上的‘影子银行’业务,如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品交易,这两类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四是以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融资方式。”四川银监局政策法规处李世宏表示。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则认为,在中国现在的情境下,“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正如专家所言,在我国,规模较大的“影子银行”是银信合作,这一块业务规模大,涉及面广,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出了大量资金。“中国的银信合作理财已经符合了‘影子银行’的部分特征:一方面很难被监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大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后,推向市场销售给客户,其利润是被锁定的,而风险完全被转嫁到了客户手中,进而出现了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这和美国的房地产信贷证券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业内人士称。

  如果说银信合作的运作模式与美国的“影子银行”相比还比较初级,那么诸如地下钱庄、典当行、民间借贷等则是“影子银行”的更低级形式。

  2011年,在银根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不少资金需求者在银行吃了“闭门羹”之后,转而投向民间借贷的怀抱。由于信贷需求旺盛,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纷纷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而放贷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金融机构。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增加到3366家,贷款余额2874.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57%;同时全国共有典当行5238家,实现典当总额1180亿元,同比增长38%。

  规模多大尚难定论

   有研究人员认为,伴随着非银金融机构的大发展,来自“影子银行”的大量资金,扰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潮,这个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引发一场前景难测的金融危机。

  那么,这个地下金融体系的规模究竟有多大?

  野村国际(香港)曾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作过调研,按照其公布的数据,2010年“影子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等于当年银行贷款余额的17.8%、当年GDP的21%。

  这种势头在2011年有增无减。根据央行近日公布的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报告,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9.80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8.0%。也就是说,有40%左右的新增贷款来自“影子银行”。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大约是4万亿元,由于其部分与信托产品存在重叠,我们将其两者进行一定的合并计算。测算显示,两者相加的规模差不多在5至6万亿元的水平上。民间融资目前则较难计算,根据一些官方调查数据,其规模大约也在4万亿元上下。两者相加,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大约运营着人民币10万亿元左右的资金。”刘利刚表示。

  中金公司在2011年9月末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研究报告中则指出,中国民间借贷余额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的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但是,“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迄今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原因之一是它生长太快,以至于还没有清晰而统一的概念,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民间借贷规模无法衡量。“体量太惊人,你能得到的数据都是假的,因为根本没人能统计。”有研究人士直言。

  威胁金融系统稳定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金融发展阶段和市场结构不同,因而“影子银行”的特征也与西方国家表现出的高杠杆率、期限错配、资产价格的敏感性等有所差异。

  “首先,我国是典型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西方典型意义上通过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充当信用中介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未成型。其次,按照分业经营的要求,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保险业务,在有限牌照经营模式下,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关联方式有限,传统银行不能直接购买“影子银行”资产或者直接贷款给“影子银行”,“影子银行”风险尚不能完全传导给银行,形成系统性风险。”李世宏表示。

  与此同时,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民间借贷更多时候是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子银行”提供的资金是我国以银行为本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然而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由于银行存款负利率,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这就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资产抵押贷款管理虚化和弱化,部分银行信贷资金并没有被用作企业生产和经营。出于资本的趋利性,不仅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甚至连治理结构甚严的上市公司,也进行民间借贷业务。这些大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一个简单操作链条,就是从银行搬运贷款资金,再到民间放贷,从中赚取丰厚息差。

  这就造成银行信贷资金间接流向“影子银行”体系。而当民间“影子银行”资金出现断裂,风险将最终传导至正规的金融机构。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开始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刘利刚表示。

  对此,监管机构也表现出高度重视。前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在今年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对银信合作等“影子银行”业务要果断予以规范。在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上,要严格按时间表做好银信合作表外转表内的工作。

  “银监会已要求银行严格遵循‘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严格贷后管理,确保资金流到实体经济中,要从源头控制资金挪用和风险隐患。”一位银行界人士透露。

  但是,由于认识的不统一和法律的缺失,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仍存在监管空白和多头监管等问题。如何监控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以及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彻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摆在监管层面前的重要课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