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目标还需更精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抑制通货膨胀和房价过快上涨,应该说是近期中国宏观调控的最主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紧缩货币,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措施。按国家统计局的说法,目前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已得到明显遏制;物价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实际上,仅仅是八、九两个月,反映物价总水平的CPI指数同比的增长幅度有所回落,而整个前三季度的物价水平比去年还是提高了不少,特别是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食品价格似在高位运行。
笔者认为,靠货币政策手段治理通胀,效果不彰,并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药不对症。中国现实的通胀是以食品价格为主要推力的成本推进型通胀,靠货币政策治理,不仅效果不彰,还可能伤及无辜。而用货币政策遏制以投机性需求为主要推力的房价过快上涨,应该是利器。因此,笔者认为,紧缩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更精准,对准房价,将其调控到政策目标范围。
经济学中最早的通货膨胀理论是需求拉上论。这个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了社会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这个需求表现为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所愿意并能够支付的货币。所以,只要减少货币供应,同样的商品和服务面对更少的购买力,价格就能降下来了。在经济学中,还有一种对通胀的解释,称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具体而言,可分为工资、利润、进口和出口三种推动类型。控制这种通胀的方法相应为控制工资增长;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和控制进出口,使之保持平衡。
前两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发了很多票子。遇到通货膨胀后,顺理成章地认为,是多发票子引起的,紧缩货币就能止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界人士认识到,中国现在面临的通胀,并不是因为人们手里钱多了,就放开肚皮,一下子就多吃那么多菜吃那么多肉而形成的需求拉上型通胀。中国面临的通胀很大程度是由于农业从业者工资上涨,从而引起食品价格上升而形成的成本推进型通胀。采取紧缩通货的需求管理方式,很难抑制这种通胀。要是真的靠紧缩货币供应,抑制农业从业者的工资成本上涨,也就是抑制农民收入增长,从而治住通胀,后果比通胀更糟。
中国房价的非理性高涨,除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利益驱使,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刚性”或“婚房需求”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票子发多了,先富起来的人要求手里的钱保值增值,投资需求高涨。而在现实投资环境下,投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收益都没有投资房地产更有利可图。投资房地产,还能以房为抵押,借钱赚钱。因此当银根收紧,特别是对投资性购房的融资政策收紧后,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能较明显地受到遏制。现在,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只能说成效初见,离目标要求还差很远,还需要更多针对性强的政策手段。希冀管理层这方面多下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