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百年金融史:金融与国运一脉相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14:10 来源: 南方周末

  百年金融史国运沉浮录【之二】

  金融与国运,一脉相牵。

  古今中外的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定律。尤其说进入现代,金融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能力是筹资能力,更是配置资源的“将钱花到刀刃上”的能力——这正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近百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如何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乃至国运的兴衰?让我们从历史的密码中为今天寻找提示。

  北洋政府的停兑令,直接引发一场银行业毁灭危机。这场危机虽然由一代金融家宋汉章和张嘉璈等人力挽狂澜,但北洋政府却因此彻底失去人心,商界也开始倒袁。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做的最紧迫的一件事情,就是下令将大清银行改制为中国银行。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开业。4月1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在北京另设中国银行筹备处,随后北京中行成为中国银行总部,原上海中行成为分行。

  国之初立,百废待兴,各种事情自然是千头万绪,应接不暇,但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将目光盯紧了银行,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新政府很缺钱。

  实际上,威风八面的袁世凯大总统只能指挥北洋军,其他地方都督和军队,既不靠中央政府发饷,更不会向中央政府缴税,表面风光的北洋政府根本没有任何正常的财政来源,财政自然捉襟见肘。

  政府要养公务员,要养军队,袁世凯当了总统还不过瘾,还想试试当皇帝的感觉。这些都需要钱。1912年底,组成仅大半年的袁世凯政府即已欠下高达1.7亿元的债务。

  于是,北洋政府牢牢控制住银行,当时,中行、交行作为两大财政工具,募集公债、经理国库、为北洋政府财政垫资,当然,最重要的是发行纸币。

  1912年,北洋政府的财政部呈给大总统的方案是“以九成白银为现金准备,一成国家公债为保证准备,发行纸币兑换券”。到了1916年,中、交两行共同发行了七千多万元,而准备金只有两千多万元。从1912年到1927年,一年年,北洋政府始终重复着一个动作,发行货币。16年里,发行额增加了150多倍。

  这样规模的信用创造是灾难性的,结果首先是军队开始“不相信纸币”了,枪杆子说话当然腰杆粗,袁世凯政府赶快从银行提了库银给军队,银行的库存量大量下降。与此同时,担忧情绪在市场上蔓延。

  1916年3月,广东中行率先发生挤兑。4月,浙江独立,浙江发生挤兑。同时,市场上开始风传,政府将发行不兑换钞票,平津沪中交两行提现增加,中行和交行都岌岌可危。

  一旦某家银行不能兑现白银,厄运就会降临银行业。

  中行向来是北洋政府的经济命脉,中行垮则北洋政府的经费全部打水漂。为了挽救中行信誉,4月30日,国务院下令全国税收以中交两行的钞票缴纳,此时的北洋政府已经山穷水尽。这依然没能扭转颓势。5月12日,国务院总理段祺瑞颁布《国务院2号令》,“自即日起中交两行纸币不再兑现银元,俟大局定后,即行颁布院令定期兑付。”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中行、交行是代表国家信用,不能兑换钞票,和直接抢劫差不多。

  虽然,中国银行总行也下令各地分行执行政府命令,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宋汉章、张嘉璈公然抗命不遵。

  张嘉璈,字公权,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1913起,他开始担任中行上海分行副行长。1916年,这位年仅28岁的副行长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惊涛骇浪。日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与经理汉章接到停兑令后,惊惶万分。详细计议后,认为如照命令执行,则中国之银行将从此信用扫地,将永无恢复之望。而中国整个金融组织亦将无由脱离外商之桎梏。”

  上海分行和北京中行分别代表商股、官股,官商素来不和,当时的中行上海分行行长宋汉章和张嘉璈均为商股代表,支持他们的是能够撼动政局的江浙财阀。宋汉章和张嘉璈均认为,一个银行若不能兑现,就等于自取灭亡。他们决定,不买北洋政府的账。

  停兑令下达当天,上海中行商股集会并电告总行“中央命令万难服从,沪行钞票势难停兑”。

  在上海,5月12日这天,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前来挤兑的人们是“争先恐后,撞门攀窗,几乎不顾生死”。13日是周六,分行登报延长办公时间,挤兑人数减为四百多人。14日,周日,分行特别开门半日兑现,风潮似已平。16日,挤兑者减少,上海中行成功抵制停兑令。

  中行股东联合会在一份通告中说,“上海为全国金融枢纽,且为中外观瞻所系,故以为保全中国银行,必先自上海分行始”。

  政府的一纸院令,使各地市场顿起恐慌,中行、交行两行纸币市面价格跌到六折。由于交行没有像宋、张那样的灵魂人物,从此声誉一落千丈,同时受影响停业的还有上海的四明银行、殖边银行。市面上,各类生活用品价格大涨,生活水平大降,国内诅咒袁氏之声,甚嚣尘上。

  北洋政府的一纸停兑令,看起来银行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但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倒了,谁还会相信政府?

  停兑令之前,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商界,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中立,其时也越来越倾向于“非去袁不可”,“停兑令”之后不到一个月,袁世凯死去。

  这段历史再次表明,无论是银行,还是政府,信用才是其立足的基础,放弃了信用,等于放弃了未来,不诚信的组织注定要被抛弃在历史之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