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掌控整个产业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21:01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数码相机期待“中国创造”
本报记者 赵伟报道
2011年是数码相机市场灾难性的一年。从日本地震到泰国洪灾,让强大的日本相机制造业连受重创,也让我国国内货源短缺,数码相机价格不断上涨,厂商、摄影爱好者及其他普通消费者纷纷叫苦。
从供不应求到“一机难求”
目前,在中国高端相机市场,尼康和佳能两大品牌的份额约占90%,其余份额则被索尼等品牌瓜分。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国内市场的日系相机销售“涨”声不断。佳能、尼康、索尼等日本品牌的高端单反机型普涨超过10%。《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走访相机卖场后了解到,在市场最为缺货的情况下,一台价格约为5万元人民币的相机,需要加价1万元才能买到手。
其实,佳能和尼康对中国市场的高端相机供货量一直非常有限。记者了解到,国内经销商进货一直受困于“捆绑式配售”,有苦难言。例如,经销商如果要购进一台价值5万元的佳能顶级1系相机,就需要搭配购进总价值在20万左右、均价2000元人民币左右的中低端卡片相机数十台。因此,高端相机在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消费者将高端相机当做奢侈品来购买,甚至将购买高端相机看做投资行为。
从3月份开始就涨势凶猛的高端相机市场一直到六七月份才趋于平稳,回归理性。但泰国的一场洪灾,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涨价风波。
“十面埋伏”圈占中国市场
金融危机后,中国相机和打印机市场发展迅速,取代了美国市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场。尼康和佳能都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移到了中国,日本总部高层频频来访中国,甚至还派核心成员常驻北京和上海。
即便这样,被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国市场却仍然没有高端相机的生产线。
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下,任何一个数码相机生产商都不可能单独生产所有的配件。日本企业近年来大力推动精益化制造、全球化布局、产业化升级,把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地迁移到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然而,提升核心技术、部件材料自主创新却是在本土的实验室和生产线完成,牢牢掌握着全球数码相机产业链最尖端的制造技术、材料生产能力,占据产业链制高点。
尼康和佳能在中国都设有低端相机的生产线,但日本相机巨头在转移高端相机产能这一方面,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从2010年就有传闻尼康等日本相机制造商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地排斥在外。这张“十面埋伏”的生产厂商分布图,反映出日本相机产业规划的布局和目的: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因此不能把产品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不能“中国制造”那就“中国创造”
长期以来,中国都希望能有更多的高端制造业进入中国。然而,实现“中国高端制造”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梦想。应声而涨的相机,显示出日本企业占据着整个产业的控制权和话语权,我国相机产业亟待尽快建立完善产业链条,实现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性自主掌控,从而真正实现“中国创造”。
纵观整个相机市场的历史,我们发现:当年佳能、尼康面对强势的德国相机时,从中低端市场做起,从逐步占领到独步江湖,有很多值得我们模仿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三星、LG等韩国企业都已经基本在上游最核心的关键部件和材料上实现了自给自足,由此完成了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从而有能力在日本地震后积极迎接随之而来的产业转移和市场承接。
业内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拥有全球约50%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能力,产业链基础布局已经成型。只有依靠规模化优势,加大原创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从中低端数码相机做起,才能树立民族品牌,最终实现“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