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的旅游方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5 06:3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孟晖
最近,一位朋友问我是否熟悉葡萄牙宗教之都布拉加,因为朋友告诉她,我这个人对葡萄牙比较了解。我抱歉地回答这肯定是由博客制造的误会。
为了不至于彻底荒疏外语,爱在外文网页上逛,顺便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发点译过来的八卦消息,结果居然持续地制造出“人在旅途”的错误印象,真让我始料不及。一次去某个新书发布会凑热闹,有个平常不很熟的朋友见到我先是微露惊诧,随即会意地说:“对,也该时不时的回国看看,是吧!”我差点笑出来:“我这一向也没在国外呀!”“那你能在哪儿呢?”“在我家,京郊歇甲村!”后一句玩笑式的回答不会让她就此又认为我隐居郊野开辟有机农场吧?
浪迹四海,有机农庄,这些吃苦卖力的返祖活动怎么会与咱们这些显示着人类最新进化程度的“懒宅”扯上关系。我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一杯咖啡在手,后背上晒着自家阳台的阳光,在各种网页之间切换。
不过,比尔·布莱森的《东西莫辨逛欧洲》一书却昭告天下所有小资懒蛋:可以换个背景喝咖啡上网嘛,哪里的阳光不是一样的煦暖。买这本书本来是因为被其中的“欧洲”主题吸引,读后却让我产生了立刻拽上拉杆箱出门的冲动。作者算是给懒人发明了一种适合的旅游方式:搭飞机或者火车到达某地,找个小旅馆把行李一扔,然后上街喝咖啡,逛大教堂与博物馆,在古老街道上无目的乱走,累了就吃饭,饭后找个咖啡座一边喝咖啡或啤酒一边看书——这本游记写于二十年前,彼时互联网尚处萌芽状态,所以旅游时还需背上实体书几本。除了订机票车票与订旅馆,其他都是我的长项耶!我简直怀疑,这本书当年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给普天下如我者指出了一条明路。
其实旅行的首要条件之一是千万不要有个与比尔·布莱森一样的“美国胃”,他非觉得血肠、腰子等等恶心,甚至声称伊斯坦布尔的美食是“诡异的糊状物”,是“悲剧”!这只证明,一个美国人若是除了出生地之外只有长期的英国生活经验,他那口腔的履历才是真正的悲剧。不过这位著名通俗作家在欧游读物的挑选上倒颇有可借鉴之处:一本《二战史》,一本菲利普·齐格的《黑死病》。于是,尽管我颇嫌书中文风粗俗,但终究被如此一幕打动:不懂任何外语的布莱森磕磕绊绊独自摸索到比利时的德柏小镇,坐在河畔的长椅上,花了几个小时,静心阅读《二战史》关于当年就发生在这一带的大规模激战的章节。“这样恐怖野蛮的事竟然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在这脉脉青山中,在这层层绿林里……而如今仿佛啥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携上一卷史书,到那些往昔的古战场或繁华胜迹的遗址,于清风拂荫、鸟语虫鸣中展阅春秋,听来真是值得的尝试。
以过于直白的喜恶,布莱森记录了一路欧洲给予他的感受,颇让我不解的是法国人何以给他那么恶劣的印象。莫非,法国人痛恨英语的传说毕竟不是传说,作为事实应验在他身上?直到最近还有初次赴欧旅游的朋友向我询问到法国之后的注意事项,我只好假装正经地讲述当年在巴黎听到的笑话:“万一掉进河里,呼救时千万别喊‘help’。一听你说英语,就没人肯来救了。”“那我喊什么?”朋友往往不知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追问。“喊:‘噢瑟故喝(Au secours,法语“救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