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是所有特色都是好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5 06:3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说到城市差异性的逐渐减弱,首先因为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分别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了技术、语言等等。例如古代中国虽然也是统一的国家,但是各个地方还是有方言。但是如今方言导致沟通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推进了物资的均一性。再者,举个例子说现在空调是非常普遍的,装上了空调的房子几乎都差不多,而古时候是没有空调的。主观因素是人们心目中的希望,他们认为好的,自然是不可抗拒,希望去学习的。

  在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之后,来自各个行政区划的人开始见面,各个区域之间在加强了联系的同时也削弱了地方特色。而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也是因人而异的,例如安徽的民居,当地盖房子的农民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他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但是砌砖盖房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只是可能有时质量不那么过关。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文化上有所不同。所以城市统一化产生的根本问题只可能是资源的浪费。譬如,南方的凉亭如果造在北方根本起不到凉亭的作用。而北方封闭的玻璃房造南方也不适宜,夏天会闷热无比。这就要看非源自本地的建筑,本地人是否觉得舒适。说北京的老房子,冬天冷,夏天热。那么要如何将它升级成为健康舒适的环境,就是现在该做的事情。

  而有些建筑它有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比如威尼斯就非常的典型:当地的居民基本不住在中心城区,因为从生活条件角度来说,并不划算。物价太高、旅游业造成的吵闹和昂贵的地价使得当地人纷纷迁出中心城区。而城中心开发的旅游业成为政府收入之后又运用于建筑的维护,老房子得以再吸引游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有类似情况的还有布鲁日,也是一个纯旅游业的小城,但是布鲁日较威尼斯相对低调。

  在欧美很多地方,城市特色建筑的保存也得益于房屋质量的坚实。房子本身就是非常结实,地价以及生活成本也是为人们接受的,因此并不存在翻新的概念。再者说,在美国一栋100年的建筑根本不需要保护,只有1000年以上的建筑才需要保护。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模式的不同,不只是当地的GDP,看人民生活是否有好的状态足够来保护当地的建筑。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在本地可能不适应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模式与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发展又互相挂钩。例如苏州的模式,北京就不能采用。其实苏州在明朝时本来有很多4到5人的小作坊、小家小户,那样的经济模式造就了苏州的建筑以及景观的格局。这些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如今大规模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需要这种形式的小工厂的存在。于是就靠游园收门票来维持维护建筑。但是也存在弊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地价与门票收益的价值是极不对等的。

  城市旧建筑的保护并不是越多越好。如今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其实并不是很多。例如五六十年房龄的房子并不需要全部保护。而除了一些特殊地区的旅游业的需要或者历史名城,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也并不是很多。但是那些非保护类的旧建筑的拆迁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来决定,而应该由居民来决定,因为如果居民觉得不好,他们自然会抢着要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