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政策天平开始向保增长倾斜 局部微调在所难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6 22:56 来源: 《新世纪》周刊

  通胀压力日益趋缓,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在此背景下的政策天平开始向保增长倾斜

  □ 财新《新世纪》记者 于海荣 | 文

  三季度以来,市场普遍预期,政策存在放松的可能。随后的政策动向,包括3年期央票利率下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种预期。

  11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法国《费加罗报》书面采访时称,对二十国集团而言,当务之急是保增长,在增长中求平衡。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就强调,要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市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不至于有全面性的政策转向,但局部政策微调在所难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1月1日发布的官方PMI,在经历了前两个月小幅回升后,10月降至50.4%,环比回落0.8个百分点,为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大大低于市场预期。

  同日发布汇丰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走势则恰恰相反——10月达到51.0%,显示中国制造业运行状况自6月以来首次出现改善。

  官方与汇丰两个PMI反向变化,很大程度上由其样本所决定:汇丰PMI的样本多集中于中小企业,官方PMI则以大型企业为主。

  如果考虑到样本的差别,两个PMI在趋势上并未出现背离。官方PMI中,小型企业生产指数结束了连续四个月处于临界点以下的不景气状态,上升至50%以上,表明小型企业生产量有所增长;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为49.8%,虽然位于临界点以下,但比9月显著提升5.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小型企业新订单数量降幅明显收窄,企业发展预期显示趋好迹象。

  对官方PMI下滑幅度超出预期,瑞穗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微博)认为,这显示了在表内外信贷同时收紧的环境下,实体经济下滑的速度已明显加快。

  高盛高华中国经济学家宋宇意见相反,认为官方PMI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进行季节调整,PMI虽仍有所下降,但降幅比官方数据要小得多,为0.3个百分点。因此10月经济增速并不像官方PMI显示的那样出现了明显下滑。

  最近一期的财新调查显示,灵敏反映短期经济变动的工业增加值继续放缓。12位经济学家的预测均值为13.3%,较9月放缓0.5个百分点。

  市场普遍认为,受外围环境影响较大的出口,是中国增长中的最大风险。9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下降7.4个百分点,降至17.1%,不过季节调整后环比仍保持增长。

  未来出口增速下滑仍将继续。官方PMI中,10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6%,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财新调查中,经济学家对10月出口增速的预测均值为15.9%,较9月下滑1.2个百分点。

  沈建光预计,10月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从9月的17%降至12%,四季度出口增速更可能下滑至个位数。不过,由于未来进出口均将有所回落,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负贡献仍然可控。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2012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放缓至5%-6%,并带动制造业投资趋弱,但不会令出口相关行业出现大量失业者。

  由内需决定的其余“两驾马车”,目前运行良好。随着劳动力工资上涨以及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的不断加大,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速;投资虽然短期受到资金制约,但随着近期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展期等措施出台,资金项目期限错配问题逐步解决,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财新调查中,经济学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预测均值分别为24.7%和 17.4%,较9月分别下降0.2个和0.3个百分点。

  在经济增速温和放缓的同时,通胀将由高峰短暂回落。财新调查的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均值为5.5%,较9月回落0.6个百分点。

  汪涛认为,推动CPI上行最大的推动因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当来自供给面的冲击结束并且供给对更高的价格作出调整后,价格会企稳并通常再度回落,这是中国CPI将在未来数月回落的最重要原因。

  商务部、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三部委10月监测数据均显示,食品价格均出现回落。兴业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预计,10 月食品价格环比可能在-0.1%附近,为6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值。

  宋宇测算,由于需求降温,非食品领域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CPI近期降至零附近,已低于历史水平,预计到年底,当月CPI增速仍在4%以上。

  10月官方PMI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大幅走低10.4个百分点,降至46.2%, 2009年4月以来首次跌至临界点以下,显示上游通胀压力大幅下降。

  对四季度通胀压力放缓的判断,市场预期颇为一致。但对长期的通胀走势,观点并不一致。

  汪涛认为,存在一些结构性因素使得中国此后的长期通胀率可能维持在4%-5%,而非危机前的2%-3%。

  宋宇则认为,通胀回落以后,是否会再度走高将是随机的过程。价格上涨要有需求的支撑。与年初相比,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调,房地产价格停止快速上涨,劳动力价格虽然粘性较大。但近期PMI就业指数正在恶化,显示总需求回落后,对劳动力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通胀的走势,与决策当局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一起,直接影响未来政策的未来走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认为,如果接下来外部经济持续疲软但不发生短期猛烈衰退,有利于抑制商品价格,改善中国贸易条件,中国可以开始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但如果外部经济复苏,出口增加,贸易盈余导致国内供给下降,那么央行仍需要继续从紧货币政策调控内需,控制通货膨胀。

  也有多位研究者指出,在外汇占款较高、仍然处于负利率的情况下,现在没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必要。此外,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和个人减免税费,另一方面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大投资力度。

  财新《新世纪》记者王莉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