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贪婪欺诈结伴而行 曼氏破产为欧债炒家第一滴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15:1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无处可去,只余心痛,这场战争到底有没有赢家?”全球最大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经纪商之一的MF Global(曼氏金融)日前递交破产申请,似乎在重演经典电影《第一滴血》里的经典对白——每一步都只不过是个开始……

  如果说希腊债务危机,是欧债危机的第一道裂缝,曼氏破产,则是欧债炒家的第一滴血。至于这会不会像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破产事件一样,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则要看欧美债务危机的恐慌性传染,会不会遭遇更高更强的防火墙。

   1

  过度投机带来死亡

  从逾200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到突然死亡,曼氏仅用了几天时间。这一事件再度证明:高盛模式的淮橘为枳效应。

  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证实将收购贝尔斯登。次日,曼氏期货股价狂泻65%,从16.11美元跌至3.64美元,反弹收于6.05美元。资料显示,当时,曼氏拥有670亿美元的资产,却仅有12亿美元的净资本,因此成为市场“寻找下一个贝尔斯登”的狙击目标。由于曼氏及时澄清,未在“次级按揭”不存在任何头寸,亦没有客户真正抽走资金,最终逃过一劫。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华尔街五大国际投行三家倒塌,高盛却是岿然不动。这令当时身陷困境的曼氏大为羡慕。2010年3月,高盛集团前联席主席乔恩·科尔津,这位曾担任过新泽西州参议员和州长一职的美国政经界强人,开始接任曼氏首席执行官。他的理念是将曼氏打造成“迷你版高盛”,即由一家中型衍生品经纪公司,转型成为用自有资金进行冒险的综合性投行。

  在去年出版的《高盛帝国》一书中,科尔津的投资风格被描述为“能融合各种观点,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敢于承担风险。”在科尔津时代,曼氏激进的风险策略再度占据上风。

  曼氏成为美国首家因为欧债危机倒下的大型金融机构,同时亦是美国1980年以来规模第七大的破产案牺牲品,其主因是对欧洲债务有巨大风险敞口。截至9月30日,曼氏资产总额为410亿美元,债务总额397亿美元,股权资本为5亿美元,外加3.25亿美元投资级别债券。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计算,曼氏的资产/资本比率为80倍,而因高杠杆而垮台的雷曼兄弟使用的财务杠杆仅为30.7倍。

  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升级,曼氏在10月被穆迪等三家评级机构调降至垃圾级。随后其股价重演2008年的悲剧,在不到一周里暴跌67%,截至10月31日收盘于1.20美元,而7月28日的收盘价仍为7.07美元。上一次侥幸避免成为第二个贝尔斯登的曼氏,这次终于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

  种种迹象显示,曼氏之死和雷曼兄弟一样,都是死于杠杆过大,以至于失去了安全性。

   2

  贪婪欺诈结伴而行

  如果说贪婪将曼氏置于火山口,而欺诈事件的曝光,则是终结其逾200年基业的最后一击。

  导致曼氏破产的主因是主营业务的利润剧减。据其公告披露,其整体营收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将客户账户内资金投资于高收益资产的利息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减掉客户报酬后的息差。由于欧美各国竞相减息,曼氏净利息收入大减,由从2007财年第二季的18亿美元,急减至四年后的1.13亿美元,其股价亦由2007年末的每股超过30美元逐级回落。

  在传统业务盈利缩水时,科里津在今年2月份宣布,将在5年内将曼氏转型为投资银行。这意味着曼氏开始转向代客理财,甚至自营业务。“美国金融业有些迷失方向了。”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格罗斯格罗斯在评点曼氏破产危机时直言:“现在投资银行的功能不是合理分配资本,而是进行资本杠杆化。”

  (责任编辑:刘蕾)

  

  通常来说,在经济繁荣或者市场过热时期,实体经济或者虚拟财富被不断增加,人们的贪婪欲望水涨船高,欺诈者往往应运而生。华尔街常常将其形容为“绵羊在等待着被剪羊毛”。

  根据明斯基理论,类似曼氏高杠杆投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庞氏融资行为。这种贪婪的投资方式,背后暗藏“利润私人化、损失公众化”的道德风险,这也正是诸多经济学家和“占领华尔街”行动者谴责华尔街投行的理由。

  更为可怕的是,一旦金融市场表现偏离投机者预期,欺诈行为往往涌现。10月24日,曼氏公布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三季度共计损失1.86亿美元,且主要来自于自营业务。这意味着其自营资产面临两大选择:要不减少投资规模,要不增加资本金,否则无法对自营交易提供足额担保。

  眼下,曼氏在申请破产保护前,是否挪用客户资金以弥补自营业务亏损,仍成谜团。除了会计造假问题外,其内部交易问题也可能浮出水面。据报道,美国证交会(SEC)已着手调查在曼氏信用评级被下调至垃圾级之前,是否有投资者利用机密信息卖出曼氏可转换债券,以逃避曼氏破产的风险。

  3

  曼氏破产影响有限

  上周五,曼氏宣布,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科尔津已辞去公司的所有职务,并放弃价值1210万美元的遣散金。科尔津在当天声明中称,“我自愿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虽然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但我相信这是对公司和股东最好的选择。”

  让市场担忧的,是曼氏破产可能不是厨房里的最后一只蟑螂,将在金融市场掀起什么样的蝴蝶效应还有待观察。

  在曼氏破产事件之后,市场人士开始担忧,这是不是引爆第二波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市场主流观点是,曼氏的投资规模远远不如雷曼兄弟的数千亿美元,对市场影响有限。连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亦赞成曼氏破产只是个案的说法,因为“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这起事件对金融稳定造成了任何重大影响。”

  从事后反应来看,曼氏金融破产引发的连锁反应远并不严重,并未出现类似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出现时的流动性风险。由于欧洲央行上周三突然降息,全球股市甚至一度出现集体反弹。但是,市场恐慌并未终止。

  相关资料

  1980年以来

  美国破产案排名

  截至9月30日,曼氏金融的资产为410.5亿美元,债务总计396.8亿美元。以下是1980年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一些破产案,依据破产时公司的资产金额排名。

  公司 破产 破产时

  名称 年度 资产额(亿美元)

  雷曼兄弟 2008 6390

  世通 2002 1039.1

  通用汽车 2009 910.5

  CIT集团 2009 804.5

  安然 2001 655

  Conseco 2002 613.9

  全球曼氏金融 2011 410.5

  克莱斯勒 2009 393

  索恩伯格抵贷公司 2009 365.2

  太平洋瓦电 2001 361.5

  德士古 1987 349.4

  美国金融公司 1988 338.6

  Refco Inc 2005 333.3

  华盛顿互惠 2008 329

  印第迈克 2008 327.3

  (责任编辑:刘蕾)

  

  相关新闻

  众多专家预测

  欧债危机将向纵深演绎

  对曼氏和雷曼破产影响力的对比,华尔街主流机构认为,这次不一样,因为曼氏只是微型版雷曼。可是,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让人警醒——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同样韵脚。

  最近,全球银行业新一波裁员潮出现,相伴而来的,是法国巴黎银行、荷兰国际集团等银行抛售数以十亿欧元计的欧元区公债,以限制对该地区受困国家的风险敞口。国际金融协会(IIF)主席达拉拉表示,随着各大银行抛售欧洲主权债券,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券市值将进一步受压。

  中金公司分析员李志勇和焦迪认为,欧债危机的特点有两个:扩散性和加速性,即危机逐渐从周边国家向核心国家扩散,并在这个过程中,危机越来越严重,并且每次爆发时都比以前更加猛烈。

  “未来债务危机的解决,还有赖于经济的复苏状况。但现在的情况是,欧元区经济全面下滑的可能性很大。”李志勇和焦迪预测,欧债危机错综复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看不到尽头。记者 熊元俊

  (责任编辑:刘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