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故居深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16:16 来源: 《新财经》文/特约作者 紫檀
今年春节,旅居美国的作家李黎来到上海,约我一起参观张爱玲故居。张爱玲自1920年在上海出生至1955年离沪赴美,在上海留下六处故居,我们选中的是常德路195号爱丁顿公寓(Eddington House)。1937年张爱玲第一次搬到这里,住在五楼51室,5个月后,她心血来潮要去香港读大学,五年后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毕业又回到上海,仍然住进爱丁顿公寓,不过51室已经另有房客,她便住进六楼65室。可以得知,性格孤傲、崖岸高峻的张爱玲重回爱丁顿的目的只有一个:心无旁骛、专事写作。
张爱玲文学生命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连环套》、《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在这里完成,因此当时的上海媒体嘲笑她是“公寓作家”。“张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句子,比如“这世界上的感情,哪一样不是千疮百孔的?”“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等等,也都出自爱丁顿公寓六楼65室那张书案。张爱玲还写了记述爱丁顿生活的《公寓生活记趣》,她骄傲地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不仅如此,她与胡兰成的秘密爱情也在六楼65室发生、酝酿,终致结婚,张爱玲用她那支派克自来水笔在婚书上写下“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如今的爱丁顿公寓已经更名为常德公寓。这座有着75年历史的楼房,外型散发着旧上海非常流行的“装饰艺术”(Art Deco),即使在今天,其建筑外观依然十分醒目,引人留恋。然而我们进入大楼后,却发现在里面找不到一丝一毫有关张爱玲的痕迹。她当年住过的两套房子好似压根就是别人的公寓,若要追寻张爱玲留在上海的渺茫信息,只能通过油漆斑驳的报箱、房门上的黄铜把手以及老旧的拉栅式电梯进行怀想。带着满腹失望,我们来到楼顶,幸好那座小小的亭子间还在——这就是小说《心经》主人公小寒的住处。张爱玲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写出了上世纪40年代最绝望的句子:“这里没有别的,只有上海与天与小寒。”
我们之所以在张爱玲六处故居中选择爱丁顿公寓,理由只有一个:这里是唯一悬挂“张爱玲故居”纪念铭牌的地方,其他五处没有任何有关张爱玲曾经住过的标识,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即使知道地址找上门去,结果也是一片茫然。最近几年,张爱玲的作品不仅没有随着历史的久远被人淡忘,反而散发出越来越强的文学魅力。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的“张迷”们和张爱玲的研究者纷纷来到上海寻觅张爱玲的踪迹,但是上海却用失望迎接远道而来的人们——除了常德公寓门前这块简陋的铭牌,再也没有什么以资纪念的东西可寻。
事实上,在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和标识上,并不止上海一座城市表现得如此冷漠。现代化浪潮下快速发展的城市,缺乏文化意识和历史责任,这已成为一个通病。前几年在北京,去新街口附近的百花深处胡同探访齐白石故居,初进胡同的感觉竟然与董桥的文章出奇的一致:“这里并没有花,一进胡同是一个公共厕所!幸好白石老人会画花卉,百花都在丹青里。”其实,这条破烂不堪的百花深处胡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大名鼎鼎,在这里住过的名人不仅有齐白石、汪曾祺、陈凯歌,还住过一位英国人哈罗德·艾顿(Harold Acton),这位牛津大学的美学家1932年起担任北大英国文学教授,是齐白石的崇拜者和挚友。
百花深处胡同还是中国当代摇滚乐的摇篮,北京第一批玩摇滚的如唐朝、张楚、何勇以及后来居上的陈升、窦唯都在这里咆哮过寂寞的青春。1983年夏季的一天,年轻的诗人顾城去什刹海找北岛碴诗,不成想误入百花深处,竟被这条青砖灰瓦的胡同死死迷住。他从地上捡了一截脏兮兮的粉笔,在厕所的墙上写下《题百花深处》:“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但是,这样一条承载着浓厚人文典故的胡同,却见不到一块纪念铭牌——17号齐白石故居没有、37号汪曾祺故居没有、胡同口哈罗德的故居也没有。放眼望去,有的只是凌乱不堪的院落、墙头上晒太阳的老猫、一家连一家的音像店以及店里播放的陈升的歌:“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类如齐白石、张爱玲这样的名家,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份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而且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后代,甚至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艺术品质。从这个角度说,名人连同他们住过的地方,不仅应该成为城市难得的一道人文景观,更应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遗产,受人观瞻、被人怀念。为名人故居做个标识、挂块铭牌,对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实属举手之劳,然几十年下来,却偏偏无人举手。对名人故居的冷漠,说到底是对文化传承的冷漠,这种冷漠不仅割断了一脉相承的艺术规律,也严重阻碍了城市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