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警惕“转贷”向银行机构传导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7:27 来源: 金融时报

  杨洋

  记者杨洋11月4日,温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温州未出现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主出走或跳楼等极端事件,有15位前期出走的企业主回温州或恢复联系,并得出“群体性的企业关停倒闭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温州金融秩序基本稳定”的结论。

  不过,随“年关”这一较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结算工人工资及所欠货款期限的临近,小企业资金境况仍不容乐观,资金链断裂的潜在危机更易集中爆发。如何帮助小企业度年关,怎样真正解决温州的民间金融危机?一些“救急性”、“过渡性”措施已开始实施。此时,相关部门尤其是银行机构却更加要警惕风险的传导和发生。

  11月初,总规模为50亿元的温州市民间资本服务基金正式启动。据悉,该基金将作为温州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的有益补充,以缓解当前企业、个人转贷资金困难为主要目的。此前,温州市设立的10亿元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已经投入使用。

  虽然这种“转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也被认为是“推进温州市金融改革创新,促进民间资本阳光化的积极探索”,但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却不容忽视。在民间借贷市场极度活跃的大氛围下,小企业之间、小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违规转贷行为时有发生,不仅将借贷风险传导给银行机构,并加剧了民间借贷市场向畸形化发展,因此坚持“隔离风险”,综合系统地评价临时性措施,严防风险向银行业务体系转移,应该与为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同样重要。

  转贷简单来说就是借新贷款还旧贷款的方式。从事实体经济、且经济实力有限的小企业,外来资金几乎是其运转乃至盈利的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于部分经营情况尚好的小企业往往会存在贷款期限不能与生产周期相匹配,以及存在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挤占资金的情况,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借新还旧几乎不可避免。

  对于借新还旧这种方式,虽然暂时避免了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并有助于小企业发展的连续性,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贷资金的真实状况,信贷风险不能及时暴露。同时在办理新贷款的手续上,还存在着相当的法律风险。因此,从短期来看转贷基金的建立,是一种政府及银行机构的尝试,但是由于本身就存在套利空间因此并不适宜长期施行。

  温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应对小企业资金困境问题,政府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目前来看,正是有了政府的出手,才避免了风险向更大范围波及,维护了社会稳定。“政府出手”亦是一种强势的介入行为,这种强势行为,目前已经出现过度保护的趋势———在浙江、广东等小企业聚集、并且小企业资金紧缺呼声较大的地区,一些小企业主也坦言,本应被市场淘汰的小企业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继续勉强存活。另一方面,过多的力量加入帮助的队伍,在温州,即便是当地的消防部门都在研究部署减轻小企业负担的举措。小企业应不应该帮助已经是一个肯定的答案,但应该帮到何种程度却亟须有个限度。

  其实,转贷专项基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消息称,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当前大约需要200亿元的转贷资金,方能解温州企业燃眉之急。因此10亿元+50亿元的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并不能帮助所有小企业解决即将到来的年关危机。另外,对于数额有限且利率较低的专项基金来说,提供给哪些企业,以及提供多少,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解决小企业资金困境这一难题上,银行机构已经承担了大部分责任———贷款门槛被放低,贷款投向给予一定的倾斜,利率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市场化运作的银行机构来讲,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而转贷专项基金并不利于银行及时发现信贷风险,如在监督环节上放松还会造成自身的损失。

  在温州,人们面对的已经是一个畸形化的民间金融市场,这种民间金融市场的存在破坏了金融秩序,转贷专项基金如不加强监管,很有可能沦为投机者获利的工具,风险亦会被传导给银行机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