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CEO首先要做世界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17:06 来源: 《董事会》为了彻底融入国际商圈,杨元庆把家从中国搬到了美国,并且专门请人帮助自己提高英语水平,到后来主持董事会游刃有余。他事后总结并购IBM的经验,称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英语和“喝咖啡”上
文/徐康宁
60年前,当日本索尼公司决心要做一个世界级大企业时,首先想到的是占领美国市场,要在那里设立公司,因为只有在美国也有公司的企业,才算真正的世界级大企业。为了更好地接近美国市场,融入美国商界,索尼公司的CEO盛田昭夫把家从东京搬到了纽约。
30年前,韩国三星公司制定了办成真正跨国公司的战略,国际业务成为重中之重。为了适应不同的国际市场,三星公司启用“人才当地化”的策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了三星公司工作。三星的掌门人李健熙不仅自己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国际管理规则的高层干部。
中国正在迎来大举购买国外资产进入国际市场的时代,这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日本一样,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包括收购国外资产)的总规模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超过日本。事实上,中国这几年对外投资的步伐已经超过日韩等国。201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已达680亿美元,超过日本和英国,居世界第五。而在五年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突破100亿美元,五年增长了5倍。
然而,中国公司有实力对外投资了,并不表明中国人能驾驭好国际舞台,因为在国际舞台上比的不仅是金钱实力,还有很多金钱实力以外的东西,包括如何与外国的政府、工会、律师、记者打交道,而这恰恰是中国人比较“怵”的。
由于无法真正融入当地,所以,我们讲了很多年的“走出去”,但真的走出去了,还是以失败者为多。中国的TCL集团当初雄心勃勃,为进入欧洲市场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结果连续三年亏损,共亏20多亿港元,最终折戟而归。首钢斥资上亿美元收购秘鲁一矿山,因未能与当地工会沟通好,遭遇工人罢工,困扰企业正常经营20年,海外资产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
不过,在众多中国企业为“走出去”缴纳巨额“学费”的同时,也有少数成功的案例。联想集团当初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被人视作商界的“蛇吞象”之作,经历了一段波折后终于走上正轨,中国的联想已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国际性企业,Lenovo也蝶变为中国出身的国际知名品牌。华为公司更是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池,在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有地区总部,海外业务早已超过国内业务,也成了一家被广泛认可的国际知名企业。
与那些跨国经营失败的中国企业相比,联想与华为并不是最有经济实力的,华为海外投资的规模远不及一些央企,但联想与华为在管理风格上是最融入世界的,不仅熟悉而且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开展业务。联想董事长杨元庆当初也不适应国外的公司运作,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缘故,甚至怕开董事会(因为多半董事是洋人)。为了彻底融入国际商圈,杨元庆也把家从中国搬到了美国(不知道是受盛田昭夫的启发还是英雄所见略同),并且专门请人帮助自己提高英语水平,到后来不仅不再需要翻译,并且主持董事会游刃有余了。
中国的企业要想活跃在国际舞台,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一般的管理经验,而是能够善于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商业文化,包括领导外国下属的多方面能力。如果企业CEO自己不想当一个世界人,也不可能锻造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当初盛田昭夫力排众议,花巨资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租下一套高级公寓,就是为了和美国商界打交道,建立上层人脉关系,包括基辛格、斯皮尔伯格在内的众多名流都曾到访过索尼掌门人的沙龙。杨元庆事后总结并购IBM的经验,称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英语和“喝咖啡”上。
“喝咖啡”岂止是品尝咖啡的味道,其实是企业CEO自身的一次锻造,要把自己“炼”成一个领导国际企业的世界人。
遗憾的是,在中国对外投资排名前20位的公司几乎全是国企,其中多数是央企,旧有的体制可能没有“喝咖啡”的宽松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领导人的眼光。不过,国企或央企CEO也有很大的权限,在企业内部营造“喝咖啡”的氛围还是可行的,就怕守旧如一,拒绝“咖啡”,那“走出去”就会永远停留在口号上。
(作者现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