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以金融的视角 助推科技中国腾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20:52 来源: 《中关村》

  中关村论坛之“科技金融与新兴产业”专场精彩聚焦

  Finance Boosts Technological China

  文  本刊记者 明星

  举目四望,中国拥有世界增长最快、庞大而高度统一的新兴产业市场。未来十年,中国的增长机会将是巨大的。而中关村是改革开放、市场开放,特别是科技民营企业的先锋,甚至是全球密度最高的人才特区,按照赵凤桐书记的说法,这里将会影响全球的创新投入。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北京市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2010年年底,国务院同意在中关村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

  中关村将打造国家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快集聚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

  2011年9月29日,由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主办的中关村论坛之“科技金融与新兴产业”专场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园区、金融机构、协会、创投公司、研究院的嘉宾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主旨演讲,共同商讨如何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并不断优化创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中关村: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沃土

  杨志强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任

  当前,中关村核心区推进创新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禀赋优势:拥有高度密集的科教资源、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的人才资源、成规模发展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科技金融、不断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以及独具魅力的中关村创新文化。这些创新资源和创新精神已融入海淀的血液,成为中关村发展的灵魂。

  未来十年,海淀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思路聚焦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即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技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使得四个一批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中关村核心区在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方面将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聚集区,在产业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和载体做支撑,按照“南优北扩”的思路,统筹推进全区土地资源利用,优化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功能区,重点推进北部和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聚集区;二是深化政策创新,重点深化落实国务院1+6政策,完善支持自主创新企业政策的体系,整合更多的产业资金,集中用于重大产业化项目,力争在资金、土地、财政、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完善科技金融创新,解决科技金融创新创业脱节的问题,破解资金瓶颈,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做强做大提速,通过聚集金融服务机构,开展特色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等途径,加快建设覆盖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区域科技金融资源的配置体系,努力把海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四是创新要素的聚集,创新要素是衡量产业发展环境和水平高低的首要指标。重点加快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和环境提升。

  当前,北京市正在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海淀区正在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作为创新创业的沃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IEEE在新兴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戈登·戴伊

  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主席

  匈牙利数学家、机械工程师、航空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说,科学家的工作是要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工程师的工作是要创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新世界。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工程师开发新产品,促进了本地区乃至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各国都需要推进技术创新。但是,国家和公司本身不能创新,他们依靠的是人的创新性。创新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有较强的创造力、能接受良好教育、有能力、有活力的人。国家要找到这些有天赋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民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实现各自领域的创新、创造。国家要提供给他们必须的资源和基础设施,让他们实现心中所想;同时还要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激励他们,让他们有成就感,提供给这些人动力。

  作为IEEE(具有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的员工,我们致力于推进技术,造福人类。具体的工作是帮助技术人员——从事真正创造的人更好地工作。

  IEEE出版科技文献,尤其是那些涉足研发领域的工程或设计杂志。旗下有很多有声望的出版物,引用率很高。我们的电子图书馆内有期刊超过300万册。我们还通过举办创新会议来帮助技术人员交流合作从而实现创新。此外,我们还是标准的领先开发者,从而使得各种技术能够更好地使用。我们还通过网络培训,对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基于各种技能的基础教育培训。这就是我们这个组织能够做的,而且正在做的——对技术的支持和创新支持。

  有这样一种趋势,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不同雇主之间的国际合作在增加,我们的会员也是越来越全球化。我们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要求是技术必须适应本地的需要,同时也要能够发掘当地的一些机会。

  目前,科学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减少。今天的工程师们希望在不同的组织中变换自己的工作,有不同的职业,这样他们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可以学习不同的技巧,有助于他们在将来找到工作,也可以看清自己的需要以及将来做什么。技术确实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质量,一个好的现象是,如今的技术越来越关心人道主义方面的应用:我们看到25%的全球人口还没有电网的覆盖,还有一些人没有水喝,不能获得良好的卫生设施。工程师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手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个地球。这就是我们IEEE这个组织努力要做的。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

  祁斌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

  纵观过去30年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引领了所有的高科技产业,很多公司都是各自产业的龙头。除了美国基础科研水平高、科技人才的储备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它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形成了有效的科技和资本对接的机制。斯坦福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果学生和老师出去创业,可以把专利全部免费带走。学校是否吃亏?答案并不如此。这些人创业之后,跟风险投资结合,去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市值百亿千亿美元,他们会回来为学校捐款,有些甚至捐十亿百亿美元。斯坦福大学的做法本质是鼓励所有的技术、专利、科技人才,主动、自由地与市场、资本去对接。

  硅谷只有美国面积的万分之五,产出了美国1/12的GDP,它是美国经济的精华,正在继续引领新的高科技浪潮。硅谷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没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却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制,风险资本、私募股权投资、资本市场和科技产业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给我的启示是:在微观层面,科技企业的产业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科学技术到产业化有漫长的链条。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外,还要强化科技和资本的对接机制,解决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一致问题,以及创新企业的智力结构问题,包括股权激励等,让人力资本最大化。它解决了创新企业利用资本平台拓展国际市场等问题。宏观层面的启示是,第一是科技产业的变化和更替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与其猜想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如发展资本要素市场,优化科技和资本,培育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哪个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元素,让这些元素更自由地交换,就更容易在创新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反过来看,目前,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有逐步深化的趋势,并正在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欧洲债务危机背后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欧洲在全球化市场的经济竞争力凸显不足。在全球化时代,欧洲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品牌,因为劳动力成本、社会福利过高的问题,它的比较优势已经日渐式微。无论是瑞典的萨博、沃尔沃,还是德国的奔驰宝马,小到瑞士的手表,法国的LV包,欧洲的产品、产业或品牌都有几乎绝对的垄断性优势。但是很不幸,地球村时代的来临,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可以预见,在未来若干年中,类似的产业并购会不断地发生欧洲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欧洲的尴尬才刚刚开始。

  欧洲债务危机给我们以警示的是:首先,我们生活在金融一体化趋势加剧的时代,未来不仅要做好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工作,也要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风险,关注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其次,即使是发达的经济体,如果缺乏自我更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在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只会越来越尴尬。再次,要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资本市场应该通过依托于推动市场上的并购促进产业整合,通过培育创新型和中小型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成长。

  从有界管理到无边界管理创新无处不在

  威廉姆·布里斯

  Lux研究公司亚洲区负责人

  边界无处不在。首先,基于组织内部的边界,大家都知道,在公司内部有清晰的分界线,把产品、想法和人才分开来,他们都是在边界内部运作的。在产品或想法大获成功之后,这些边界可能出现超越。现在的百度、Facebook都遇到了边界的挑战。有一些小组织在内部会有很多重点的做法,他们会有核心竞争力、合作委员会,如创新峰会、研讨会等,通过这些把内部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创造。

  但是,关键的机会不是内部的创新,而是外部的创新源。

  有多少开放性创新的项目非常成功?我们采访了两个人,一个是世界知名专家哈维,他说不到20%,这个数字不乐观。我们又问了开放创新的始创者之一,他说不到5%。从想法到成功,完成开放创新整个环节的人并不多。

  我们把创新分成几部分,首先是拆除边界来创造新想法;其次是建立一些边界,对想法进行孵化。拆除边界创造想法,被称为“合作渠道”或“合作漏斗”。一些非常复杂的不同的想法,经过了筛选程序,最后只有少数的合作者完成了整个环节。开始有上万个想法、更多的机会、多样性的网络,以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但因为想法太多,管理遭遇到挑战。

  创新有短期和长期的过程,不同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机会。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有目标的输送环节,即非常好的创新环境、自由的市场。每个环节要公开透明,有多样性的元素和不同的创新能力。事实上,很多小组是在整个价值链中合作的,需要合作的支撑元素来进行创新。满足这些元素的所有需求,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需要把不同项目进行连接、统筹进行观察。

  Alcatel和朗讯首先是把想法聚集在一起,他们有五个理事会评审这些想法,共同探讨是否可行。他们需要做的是对人才进行创新层面的培训,让大家知道好的创意如何进行开发,有商业价值。最后,好想法或创意是由创新委员会(包括CEO、CFO、首席执行官和财政官等外部成员)集体讨论。外部成员通常有更多的机会和经验,他们要做评审的过程中,他们知道哪些想法可以进一步运作,是否适合公司。如果一些创意不能帮助公司内部的发展,就会变成外部因素,产生外部的价值,这些人就会评定是由内部还是外部来做开发。

  拆除或超越边界,与组织之外的科研机构接触,不同的公司分别给了小于5%、介于5%与10%之间、大于10%的答案,但是大部分处于小于5%的区域。有多少公司对出好点子的人给予了奖励?答案不是很乐观。公司与多少家工业园区进行了接触?很多人的选择是小于4个。如果公司在多个工业园区派驻人员和机构,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创新点可以发掘。我们应该增加创新的效率,用更多的人和资源去支持创新,将学科边界拆除掉。

  台湾科学园区知识创新与前瞻

  罗一中

  台湾工业研究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总监

  台湾的科学园区面积只有4610公顷,仅占台湾土地0.1%,却创造着台湾16%的GDP。这对台湾经济的整体效益而言是很大的亮点。

  园区的单一窗口是台湾科学园区非常引以为傲的事情。台湾在园区里有公会,针对像海关、银行、邮政这种工商业的资源服务环节,当作政府和厂商之间的沟通桥梁。在我们所有的园区里,小学到中学到高中都有办,我们叫做实验中学,进行双语或者全英语的教学。常常有归国创业的,像早期硅谷留学人员回来,这些厂商的子女们,将来都要到美国读书的,进入这些学校读书,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这也是人才能够留下来的主要原因。

  致力于打造园区整体的好环境,我们比较注重在科学和美学之间,把科技和文化两个元素结合起来将园区变成共生的园区。我们所有的园区里的土地,只租不售,当然也有退场机制,这是一个特点。

  在台湾科学园区里,我们尽可能地在塑造一个环境,让不同产业之间实现互动,甚至把上中下游都聚集起来。台湾科学园区有六个次产业,所有的统计数据,像营业收入、就业人口、厂商资料,都是以这六个次产业为划分依据做统计。这六个次产业分别为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电脑周边,还有通讯、生技、光电。以此为基础,我们希望在北中南各自根据当地的不同的禀赋和资源创造出特色的产业群。

  我们信奉“厂商的成功,才是整个科学园区最重要的成就”。

  未来十年,台湾科学园区未来的发展愿景有两个,从产业群聚看,希望能够扮演区域创新系统比较积极的角色;作为一个协助者,希望变成全球顶尖高科技产业公司的首选园区。根据这样的愿景,通过创新营运管理,促进新兴产业,优化整体的投资环境。

  通过孵化促进园区技术的发展

  马尔科姆·帕里

  英国科技园协会主席

  我们通过孵化来促进园区技术的发展,这也是园区最重要的工作。在知识创新方面,科技园不能只做研究,还要了解创业以及其存在的潜在商业价值,同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创业者联系起来,尽量多联系,鼓励创业者建立积极的创业网络。我曾就读的大学已经建立了创业者中心,让创业者到商业学院为学生讲创业问题。园区要支持这些企业,让企业在有自由的环境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想法。政府、市场和消费者都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的创新很重要。有些企业的创新可能会失败,但这可以作为激励下一个项目的基础,所以一些商业试验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建立一个孵化过程,为企业家提供支援,包括提供发展技术、治理过程以及市场参考。

  在推进技术过程中,需要市场的支持,与企业家一起工作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以此解决客户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市场的潜力与机会。

  我们对孵化企业提供很多的支持项目,如研发支持、生产建议等。我们有自己的技术董事会,支持做小范围的商业研究和调查。还可以与合作方签署短期开发合同,共同分享测试和调查的结果。我们为公司提供的培训计划长达3年,培训他们的员工适应需要开发的项目以及公司在治理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技术推广到市场开发过程中,我们会找出其中的技术潜力,从而支持公司的运营和发展。

  我们也为企业提供前期孵化过程的服务,如提供贷款、培训,让他们找到投资者和资金。在商业关系层面,我们努力让公司发展成为一个令人信任的公司,有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认为,对公司的评析可以依据几个规则,看其是否有商业计划书,市场和销售情况,董事会的能力,现金流、融资财务的控制能力,以及技术和工程能力。如今,私有资金越来越有竞争力,在最开始,我们就要有开发的想法,做好规划,有计划、营销、销售的准备,具备对不同项目进行评判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要坚持忠诚和忠于实际的原则,但有时公司的创新也会导致失败。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基于实际情况评价自己,或者商业市场的机会太少了。

  最后,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要支持利益攸关方,因为孵化是资源密集型的,受到预算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有适应商业的计划,要有效利用资源,使研发促进企业的精神,让企业家重视研发和解决方案。

  中关村:成就世界级高科技企业

  伍申俊

  金沙江基金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从基金的角度,我们关注产值高、增长高的板块。分别为新能源(包括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电子商务(京东商城、凡客是其中的典范),以及生物医疗。这三大板块的共同点是,正跨越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个别行业甚至达到了100%的增速。国家产业调整和升级战略,将促进新兴产业市场的形成,以及新的区域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

  公司自五年前成立以来,公司管理着十亿美元的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用来跟踪新兴产业。特别是半导体照明产业,共投资了8个半导体照明企业,有自主创新的节能光电技术,100多项自主专利,涵盖了整条产业链;新能源方面,我们将投资并引进下一代太阳能技术团队;在电子商务领域,我们共投资了11家公司,包括团购的拉手网。

  我们每年看3000多个项目,从中只选出8到10个有潜力的项目来投资。我们的投资标准不仅看对方的技术是不是在国内领先,能否产业化,还要看其在国际竞争范畴是否有绝对优势。过去5年以来,我们投资了8个产学研项目,大部分是成功的。但这些成功也交了昂贵的学费。将学校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投资里程,公司不但要对技术投入,还要做更多的产业化的投入,组建一支过硬的科技管理团队。

  目前,我们共投资了55家公司,超过400项国际专利,公司实际平均年龄均不超过3年。今年第三季度,预计公司累计产值将超过10亿美元,年底将超过15亿美元。

  但是,中关村的制造成本和空间优势就没有体现出来。中关村有很独特的人才优势,产业政策到位,设备政策完善,政府企业的分工合理。可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好的土壤和外部环境。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要想成功,关键在于人的引进、企业发展空间的需求,以及如何将企业的流动资金做大。依据我的经验,这也是企业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政府能够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学校,让人才成本降下来,企业会更有竞争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