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吉林通榆农民养雁突破吉尼斯纪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21:24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东北“雁王”集结千家农民闯市场

  本报记者 孙昌辉 通讯员 吴珍报道

  9月20日,吉林通榆向海雁鸭湖畔2万只大雁腾空飞起,雁鸭湖面蔚为壮观。而在去年今日,通榆县农民养雁大王崔本君首次放飞人工饲养大雁获得吉尼斯纪录。

  崔本军去年摘取“东北雁王”称号后,他的视野更宽阔了。他要把人工饲养大雁做成产业链条,以基地养殖带动千家农户,做大通榆县支柱产业,做成中国向海湿地旅游产品,让向海大雁飞遍全国,飞向东南亚国际市场。

  2000年,一个土生土长的通榆县农民崔本君在鹤乡雁鸭湖畔建成了大雁养殖场。10余年来,他和爱人苦心经营和探索,竟然把大雁养殖成既能放飞,又能自行飞回养殖基地的2万“飞行军”。这个曾经靠种地为生、做过运输行业、还做过临街练摊餐饮的农民,今天终于成为号令3万“雁兵雁将”勇闯市场的“雁王”。

  这位憨态朴实的农民养雁大王崔本君面对家中3万余只大雁,欣喜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大雁浑身是宝,雁绒非常昂贵,雁内金是名贵中药材,还有人工饲养的大雁肉也是国内外不可多得的美味。现在肉雁每只卖400元,他说是党的富民政策让他瞄准了大雁养殖,让他在养殖大雁中见到效益。

  崔本君表示,现在鹤乡已经成立了人工养雁专业合作社,成员有20余人。向海大雁养殖场以基地带动千户农民共同养殖大雁,主要在鹤乡创业村、利民村发展特种大雁养殖,有效解决了千余户农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雁鸭湖畔周边农民共同人工饲养大雁,使周边村民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通榆县长孙洪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通榆县牢牢把握“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3个功能定位,深入实施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县、绿色能源示范县、绿色生态旅游县”建设,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名城、生态旅游名城、书法文化名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在建设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县”进程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发展规模牧业、精品牧业、效益牧业,大力支持特种养殖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特种养殖场103个,并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大雁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坐落在向海自然保护区雁鸭湖畔的鹤乡大雁养殖场,是通榆县特种养殖的龙头企业,占地面积5000余公顷,种雁存栏总数达3万余只,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雏雁5万余只、商品雁3万余只。作为全国最大的鸿雁养殖繁育基地,鹤乡大雁养殖场已带动近千户农民养殖大雁,号称“有机食品之王”的向海大雁产品,远销新疆、广东等国内十几个省市。2010年,鹤乡大雁养殖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通榆向海大雁放飞节”,现场放飞1.5万只大雁,创造了人工养殖大雁放飞数量的世界吉尼斯之最。新颖奇特、蔚为壮观的大雁放飞活动,已经成为通榆县向海旅游的又一道独特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和社会各界关注,为通榆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榆大雁养殖产业依托向海的区位优势,凭借优秀的产品质量,借助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不断实现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成为助推通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向海大雁”一定会成为中国养殖业的第一品牌,走向全国,飞向世界!

  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养殖委员会主任马建章,吉林省关工委主任孙耀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李青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产业处处长曹良以及吉林省林业厅保护处处长于长春等领导和专家,这些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向海大雁养殖的发展前景,专家们一致表示,东北雁王崔本君的特种养殖大雁将成为通榆县特色支柱产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