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术自由 祛除科研腐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5:33 来源: 时代周报李公明
近日,媒体披露我国科研经费的潜规则引起舆论强烈关注,有报道指出我国的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学研究的只有40%,其他部分全部被肆意挥霍或进入私人腰包。其实,关于科研经费的潜规则已经是圈内公开的秘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潜规则早已变成明规则。然而,科研项目在经费上的违法违纪和潜规则黑洞仅是毒瘤的一翼,还有另一翼巨大的黑洞未被触及,那就是科研项目本身存在的巨大浪费甚至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也就是说,那用于科研本身的40%的经费也并非无可质疑。
与项目关联的巨大浪费,源于无数选题不是建立在对科研前沿的把握和对项目突破点的反复考量的基础上,而是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关系网络等五花八门的因素而定。但是,这并不妨碍申请人在申请表格的“研究前沿状况”、“本项目创新角度”等问题上乱填一气,因为大家知道所谓的评审专家根本不会认真审核。其实,这里还带出一个更实质性的问题:许多评审专家早已成为大大小小的官僚化“学术恐龙”,早已远离研究前沿,即便真想认真一下也有心无力。说起来真可怜那些本科生,严格的老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候,都反复抓选题的合理性、要求对研究现状有深入了解,而那些位居九重天上的专家又有谁来真正把关呢?
事实上,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除去那60%不说,在这40%中也有太多的水分,重复的选题、没有真实学术意义的选题导致的浪费是很惊人的。在这里存在的潜规则可能是谁也不认真、谁都是分一杯容易拿到的羹。去年学术期刊《科学》上,有一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的社论,指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同样,这也是学术圈中的公开秘密,但是其中谈到的一个问题却仍然值得关注:每年的项目申请指南,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早有安排。因此,在学术圈里最盛行但又堂而皇之的公关,是与有实权的官员和少数强势学霸搞好关系,至于手段自是无所不有。
这只是立项中的基本学术规范问题,如果有胆量把历年来全国各高校、各社科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立项及其拨款统统大白于天下的话,恐怕就不仅仅是学术规范的问题,而是有着极为严重的非学术力量对学术的支配与干预。类似“××的××研究”之类的研究题目,其数量之多和重复之严重都是惊人的,在这些项目的背后存在着一支由专业与非专业人员(如高校的行政官员等)组成的“科研大军”,许多“行政与学术双肩挑”者就专门吃着这碗饭。
过去人们以为这些都是应景项目,点缀一下也是必要的,大家都要有饭吃啊;但更可怕的是,这些项目的经费据说可以达到数百上千万,凭着这些项目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当上博导。当然,绝不是说“××的××研究”这样的题目就不是学术,关键在于在中国的权力化、意识形态化的学术语境中,真正的学术规范、自由的探索精神、独立的学术立场有立锥之地吗?明明知道并非学术(没有人会真的傻到自以为是学术),却一边鼓励与拨款,另一边也做出“硕果累累”,共同以学术之名拱护着一片非学术的话语霸权,各得其乐。这里存在的潜规则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又都惟恐皇帝的新衣被揭穿,好在总有一种力量可以让大家高枕无忧,一种非学术的力量撑起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在这里的入口处应该刻一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那么这个黑洞再大也是有底的,这种损失再大也是可以计量的。问题是,科研从本质上说是要转化为社会知识从而改造社会的,那些年复一年的××研究,年复一年地成为社会的公共读物或大学生的教材,无论是重复还是与时俱进的推新,总是以同一种话语霸权、同一种概念框架作为喂养给公众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食粮。因此,当我们感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确取得了巨大变化的同时,有时候也会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用来应万变的“不变”:那些价值观念、话语方式的不变。当然,在这个信息交流越来越无法严控的时代,不应把受众看得那么被动,但是无法否认总会有不幸的人。
如果说某些鼓励可能是一种实质上的不正义,那么它还是公开的、冠冕堂皇的;而许多干预、禁止就更是一种对学术的宰制,而且是无声无息的。许多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与学术良知紧密相连的项目,难以得到立项。尤其是在政治学、历史学这样的人文社科领域,许多被知识界和社会公众争相阅读、反复讨论的学术专著,根本就不可能与我们现行的科研机制有任何关系,而那些研究者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的入口处也可以刻一句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下很多评论指出,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审批与管理法规刻不容缓,这当然是很正确的。但是,难道我们国家反腐的法律规定还少吗?我们国家专司反腐问题的机构还少吗?更何况在科研经费的黑洞里,存在着太多的灰色地带、太多的潜规则空间,况且在这些专门的学术领域中,挥舞法规之剑的人难道能离得开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人吗?
也有人提出,要重建学术共同体,这当然是必需的,但是谁来领导重建呢?谁来制定重建的游戏规则呢?是按照目前学界的权力分层与利益分肥的局面做一些调整、平衡,还是彻底地按照公正、公开、理性协商的原则进行重建的工作呢?
所有这些都是从根本上突显出公权力与学术共同体的真实关系,突显出在公民社会中的公共学术科研资源的分配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要维护科研活动的真正学术性,重建中国科研学术的自由、独立精神,才是彻底铲除科研经费黑洞的根本。
作者系知名学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