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周传媒重点]大雾朦胧 多少事情看不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5:33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期主持 李洋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个“雾都”—英国伦敦市,很多人也都知道中国有个“雾都”—重庆市,但最近一段时间里,“雾都”的桂冠却戴在了中国首都北京的头上。而在过去的一周里,中国发生的一些事情也仿佛陷入了浓雾之中,让局外人看不清、道不明。

  雾霾罩京城空气质量看不懂

  过去的一周里,大雾笼罩半个中国。事实上,这并非是自然的大雾天气,而是悬浮颗粒造成的空气污染现象—霾。而首当其冲的地区是北京市,用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话来说,就是“这一周在北京几乎没怎么见过太阳”。(11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但是,与雾霭天相比,更让人看不清楚的是官方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北京市环保局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只是轻度污染。但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标准,最近北京空气经常超过“危险程度”甚至达到“有毒害的水平”。

  争议的焦点在于,北京市日常监测指标是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而不是危害更严重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专家称PM2。5被吸入后会影响全身,包括肿瘤、生殖危害。(11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面对外界的质疑,北京市环保局发布官方声明,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并坚持认为,秋冬之际不利的气象条件是10月份以来空气质量多次超标的主要因素,奥运会以后北京的空气质量保持稳定。(11月7日中国新闻网)环保局官员还认为,美国使馆的监测结果夸大了北京的空气污染。

  空气质量问题也带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例如,根据远大空气净化机的官方网站,越来越多的国家机关、政府机构主动联系购买,《新闻联播》等报道中也经常能看到远大净化机的身影。

  “非法集资”案民间借贷看不懂

  与北京空气质量一样看不清的,还有备受舆论关注的“民间金融第一案”浙江吴英案。2007年事发、2009年一审被判死刑的吴英最近迎来了转机。11月4日,主审该系列民事诉讼的浙江省高院法官王军证实,吴英涉案的本色集团部分房屋产权纠纷的民事案件,将由浙江省高院发回重审,但法官并没有透露发回重审的原因。(11月6日《城市晚报》)

  是非法集资?还是民间借贷?吴英案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所引发的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之争,在江浙一带乃至整个中国都颇有普遍意义。吴英一审被判死刑的罪名是集资诈骗,但3年来,坊间对于吴英是集资诈骗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直存在争议。正如有论者所称,在现有的金融制度下,中小企业和个人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要想发展只能转向地下钱庄借贷,而在江浙一带,民间融资的愿望一直很强烈。可以说,吴英案并不是吴英一个人的罪与罚,它折射出的是我们金融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以及监管制度厚此薄彼等制度性病症。(11月7日《新京报》)

  真假“宋庆龄”巨型雕像看不懂

  11月3日,一座高达24。15米的巨型人物半身雕像现身郑州郑东新区,这座外貌酷肖宋庆龄的巨型雕像相当于8层楼高,雕像条幅上书“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字样。有媒体称,这座雕像是由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以下简称“宋基金”)建造,其800平方米基座将设计成可容纳600多人的会议厅。雕像旁边还有4栋6层小楼,有3D、4D电影院以及会客厅。对此,河南宋基会工作人员表示,“雕像不是宋庆龄,是黄河女儿”。(11月5日华声在线)然而,记者采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蒋剑韬,他告诉记者:那就是宋庆龄雕像!(11月7日《广州日报》)

  这座巨型雕像到底是宋庆龄还是黄河女儿,其实并不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健忘的话,我们应该会想起河南宋基会曾被媒体冠以“中国最能筹款慈善组织”,并被爆出善款用以放贷,4/5公益项目变豪宅的传闻。(9月1日《南方周末》)在短短的三年间,河南宋基会总资产实现从0到近30亿元的飞跃,这在全国两千多家慈善基金会中绝无仅有。而与其强大的生财之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宋基会在公益支出前十名的榜单上了无踪影。面对这种对比强烈的反常,媒体在抨击建8层楼高的雕像违背宋庆龄精神之外,更多的是质疑其资金来源、出资者身份、项目费用明细;怀疑这个打着宋庆龄名义的巨型雕像,会不会是一个以投资换捐赠的大大的储钱罐。而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宋基会不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依照章程从事公益活动,类似的追问就永远不会停息。

  教授齐下跪孰是孰非看不懂

  11月1日上午湖北省荆州市、区两级政府门口发生的一幕,和本期第一条新闻对照,实在让人心生感慨:数十名长江大学教授在荆州区政府门前集体下跪,恳求取缔或搬走校园旁一严重污染环境的非法小钢厂。此事曝光后,引起了巨大争议。长江大学西校区一位教授向记者证实,污染、上访及下跪情况均属实。目前,污染肇事企业已停止生产。(11月6日《江门日报》)

  这一事件虽然已经平息,但引发的话题风波仍在持续。中国读书人向来就有“男儿膝下有黄金”一说,何况下跪的是几十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用凤凰网评论频道的话来说,就是“这惊世骇俗的‘一跪’,弯下的是腰躯和膝盖,丢掉的却是无价的尊严”。(11月4日凤凰网评论频道《自由谈》)更有人将这一事件和人大教授张鸣前不久发的一条微博(http://weibo.com)联系起来:国内最大规模的辛亥革命讨论会,不仅学者们要站着20分钟恭候省长照相,连吃饭都是两种待遇。但是,也有人看到的是教授的无奈和公权力的骄横。4年来,长江大学师生为了反映污染问题,从国务院到荆州区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已经走完了能够想到的所有正常途径,但均不起作用。这种跪出来的“正义”,更像是一种乞讨得来的结果,绝不是一种正常合理的手段。

  因此,与其挥舞道德大棒指责教授,不如认真地思考:如何有效地问责环境污染,怎样诉诸法律,让公民堂堂正正地站着维权。如此才能免除这自残尊严的一跪,才能不至于让地方政府的民心和形象在教授们的跪拜中倒下去。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系教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