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骑白马的洋和尚到殷商文化研究博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16:06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文/图/ 刘志伟
说到甲骨文与外国人,有个人必须提及,那就是曾经在彰德府(今安阳)做传教士、而后又成为汉学大家的加拿大人明义士博士。明义士本名Dr. James Mellon Menzies (公元1885年~公元1957年),汉名明义士,字子宜。他1910年来华传教,1936年夏回国度假,原拟翌年9月返回齐鲁大学,后因“卢沟桥事变”未能回到中国。
明义士1912年到安阳,先后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生活达13年之久,与殷商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和生活轨迹。明义士是来到安阳以后才结婚的, 4个孩子也都出生在安阳。根据记载:那时候甲骨文已经是世人皆知了,明义士很庆幸自己来到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他在教会主要工作就是教育,管理着一家“斌英学校”。闲暇时节,明义士总是骑上一匹老白马,在洹水一带溜达。有时候,又有新的甲骨文出土了,他就会赶去观看、购买。有时候,他就在河边与孩子们交流。孩子们也喜欢这个说着半土不洋的安阳话的洋教士。
明义士收集甲骨文,也走了不少弯路。有的人为了赚钱就大肆造假,用新鲜的骨头片子刻上甲骨文字卖给明义士。时间长了,明义士发现自己保存甲骨文的木箱里面长了毛,还发出浓浓的臭味——拿出来一看,才知道那是新骨头!吃一堑长一智,明义士慢慢也学会了鉴别甲骨文的真伪。以致到了1917年明义士33岁时,他的第一部甲骨文著作《殷墟卜辞》一书正式在上海出版,书中收录了甲骨2369片。明义士在《殷墟卜辞·自序》中写到:“甲寅(1914年)初春,作者骑一羸老白马沿彰德城北洹河南岸徐徐而行……遂一同前往出‘龙骨’的场所。……这就是殷朝武乙故都‘殷墟’。其地望,早在孔夫子以前数个世纪就已经失传,只是在《竹书纪年》中有‘武乙迁河北’的记载。”他在英文《自序》中说:“是集所存刻辞正确摹本凡二千三百六十九片,皆龟甲兽骨精品,约由五万片旧藏中矜慎选出。”字里行间,显现了他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甲骨学者了。
明义士后来应邀到山东齐鲁大学教书,讲授《人类学与考古学》和《甲骨研究》。
明义士前后一共收集甲骨大约五万片左右,其中国内战乱时毁掉一部分,剩余大约有三万片左右,大部分在中国国内保存,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等。只有少量在他自己不在中国时,被别人误运加拿大。明义士知道后,还多次写信表示,甲骨文应该存放在它的出土地中国。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明义士结婚时候的证婚人就是他的同乡、当时在河南传教的主教怀特,说明了他们之间较好的关系。但是,怀特却是中国古物贩子,从事走私倒卖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中国文物。他当然希望明义士以地利之便为其服务,把搜集到的甲骨文转手给他,却遭到了拒绝。三十年之后的1941年,已经57岁的明义士虽然不在中国,却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商代青铜器。他以对商代武器研究的论文《商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资格审查委员会里面,就有一位对他“不感冒”的怀特。结果可想而知,委员会以种种理由阻扰明义士博士论文的通过。直到第二年,明义士继续努力修改论文,才在58岁时拿到了博士学位。明义士的学术著作,据不完全统计有19种(另有尚未完成9种),已知的研究明义士的著作有十几种。
值得一提的是,明义士在安阳出生的四个子女中,大儿子自幼夭折,最小的儿子亚瑟取乳名为“天宝”,大名为“明明德”,典出中国古代著名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义士的两个女儿长大之后也都从事与中国相关的慈善事业。后来,小儿子明明德继承父志,成为加拿大驻中国第二任大使。在任大使期间,明明德先生曾经两次来到安阳,来到小屯,还踏看了自己出生的安阳人民医院(原西洋房)。小屯村里上点年纪的农民还认识他,仍然用当年的称呼“小洋鬼儿”叫他!安阳市人民政府已经于2004年11月公布:明义士博士当年在安阳工作和学习研究甲骨文的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明义士故居陈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明义士当年在安阳的几祯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明义士与儿子明明德在小屯北地考察,另一张是明义士坐在地上,手拿着放大镜在专心致志地观看甲骨卜辞。
加拿大汉学家明义士是殷商甲骨文收藏三大家之一。由于过去学界对于明义士的研究相对薄弱,掌握的资料也只是凤毛麟角,加之一度受左的思想的干扰,因而对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颇有争议。
1997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方辉先生,带着科研课题,到加拿大作访问学者,直接接触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除了明义士的著作和手稿之外,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二十世纪30到50年代的书信档案,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了对明义士的评价,澄清了考古学史、尤其是甲骨学史上争论已久的明义士的功过是非问题。方辉先生所著《明义士和他的藏品》一书,获得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是为我国学人明义士研究的最新权威成果。
1930年明义士46岁的时候,他写作了一首蹩脚的《七言·遇殷墟》,记录了他与殷墟的最初接触:
柳树出芽骑白马,
白马走时顺洹河。
拾破陶器寻先古,
小孩引到出古处。
盘庚殷墟无痕迹,
年前花根白地立。
余思盘庚它兹邑,
商人作事问上帝。
可以说,明义士在安阳期间与甲骨文相遇,不仅改变了他的文化观念,而且改变了他一生的人生轨迹。明义士原本学习过希伯来语,对语言文字有着独特的敏感和兴趣,更对中国的方块字情有独钟。来到中国之后,很短时间之内他就学会了四书五经等中国典籍,还学会了使用中国古老的毛笔,以至于他后来在山东齐鲁大学的讲义,都是他用毛笔书就的。
明义士对甲骨学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0~1936年在华阶段,重点在甲骨的整理与甲骨学的研究; 1937~1957年偏重于商代青铜文化的研究。明义士在所著《殷墟卜辞》序里面说,由于得地利之便,他最初的收藏大约有五万余片。历经战乱,他在安阳教会的藏品损失掉一部分,剩余了大约31500片左右。被称之为“甲骨学西方学者第一人”的明义士在甲骨文的著录、流布、整理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王宇信先生在《甲骨学通论》中说,明义士的《甲骨研究》一书“最为准确、详赡和具有权威性”地记录了1899~1928年科学发掘之前近30年的甲骨出土与收藏。由于多次受骗上当,明义士在学术界最早地掌握了辨别真伪的学养。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早期甲骨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商王世袭的研究方面,明义士与郭沫若几乎同时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答案。1933年,明义士在山东齐鲁大学讲授《甲骨研究》,郭沫若在日本出版《卜辞通纂》,异曲同工地完成了同一个学术命题,得到学界首肯。明义士毕生追寻甲骨学研究的真谛,离开中国之后,还在孜孜以求地研究殷商青铜器。1942年,明义士58岁时所做博士论文《商戈》获得通过,获得了博士学位。
明义士虽为收藏大家,但是与大多数外籍传教士不一样的是,他自己始终没有贩卖过一片甲骨。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是,“为了寻求真理而收藏,而不是为了买卖而收藏。” 明义士精通中国古代典籍,就连给孩子取的名子也充满了中国风格。他试图找到连接西方和中国文化与宗教的连接点,认为东西方的先民一样地信奉上帝,他甚至还把甲骨文中的“帝”与西方的“上帝”做了对比……他出版过《上帝在河南》和《商代的文化和宗教思想》、《中国早期的上帝观》等,阐述他的学术观点。
明义士的旧藏甲骨文,有三大宗在中国。除了前面所说的山东博物馆所藏齐鲁大学那批藏品外,还有两批,分别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
1951年2月,南京有一位叫杨宪益的先生交到南京博物院一只箱子,同时还有一把钥匙和一封信。博物院的同志打开箱子一看,是满满一箱龟甲骨片,信是杨先生写的,信中说:“这批甲骨是前几天加拿大外侨穰傺德(前加拿大大使馆代办)交给我的,他说他要离开南京了,他在整理前大使馆私人物品时,发现了这只箱子,内有甲骨文,是以前的朋友留下的……”南京博物院的研究人员清点了一下,这批藏品与明义士所著《殷墟卜辞》一书相对照,恰好相符,共计2390片,证明确是明义士所著《殷墟卜辞》的实物。
1974年北京故宫在清理文物时,在一个仓库的边角旮旯里发现一批甲骨,共有20364片,而且每只箱子上都有当年明义士亲手写下的封条。这部分甲骨,原来存在北京联合华语学校图书馆内,解放后由中央文化部清出后,交由故宫博物院保存的。1965年著名学者胡厚宣先生进故宫选拓甲骨,见到这批甲骨中夹着1924年2月18日从天津寄往北京明义士的一个信封,地址是北京联合华语学校,才知道这批甲骨是明义士1927年在该校教书时所藏。
我们知道,如今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是1948年从天津运走的明义士藏品。尽管当时明义士不在中国,也并不知情,但这批珍贵的国宝还是流失了。
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殷商甲骨5170片,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批甲骨文,加拿大政府特别从台湾邀请了甲骨学者许进雄博士进行研究。1970年,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博士选出甲骨3176片,编为《殷墟卜辞续篇第一集》一书。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宇信教授评价明义士时说:“加拿大汉学家明义士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殷商文明所折服的外国学者中的较早者,明义士在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收藏、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在甲骨学研究的“草创”时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而且推动了甲骨学由“草创时期”向“发展时期”前进的步伐。明义士创造性地以考古学方法探索甲骨文分期断代,并取得了成绩。遗憾的是,他的这一重大贡献却一直被人们遗忘了,这是十分不公正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那些为弘扬中华文明做出贡献的朋友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