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别拿文学闹脾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01:4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关于“故事”,我们最常见的误解是什么?这个误解,给电影制作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麦基:人们对于“故事”的确存在一些误解。最常见的是,人们认为写故事很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做。这导致很多人想成为作家、小说家、影视剧编剧、诗人和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希望通往剧院的路是狭窄的,使那些不称职的人,不敢往前多迈一步。”我希望通向电影的路也如此。

  日报:你的电影启蒙是如何开始的?

  麦基:我年轻时总希望写出能够表演的故事,而不是满足阅读的故事。我爱伟大的小说,看它们的时候可谓贪得无厌,但通向心灵的故事不只有小说一种。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我在一家剧院工作,不仅是剧院的导演,也是演员,所以,我在写作上自然倾向于用文字表现场景,这是从一个戏剧演员和导演的视角而出发的写作。后来,我决定从戏剧转向电影,从纽约来到好莱坞,但写作故事的动机并没有大的改变。

  日报:有评论认为,你的编剧观念是反“新浪潮”的,是对“新浪潮电影”和“作家电影”的批评。你对这一评价如何回应?

  麦基:首先,我不教理论。因为理论的东西你不能证明,理论是投机的。我教的是原则,这些原则已被普遍证实,人们需要故事,这种需要可追溯到早期人类围坐在山洞的火堆旁,告诉别人一个故事。这些原则超越了文化,是普遍而永恒的。

  当然,讲故事的方法存在差异,一些国家的人对某一种故事的讲述方式比较敏感,而其他国家并不敏感。因此,我可能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而改变我的叙事风格,但表现故事和人物的关系这样一个剧作之核是不会改变的。

  日报:对于中国电影你有哪些方面的了解?

  麦基:我非常欣赏中国深厚的戏剧传统。中国有一些好电影,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讲述继父、养父和儿子之间的三角关系和复仇的故事,非常精彩。王家卫早期的《东邪西毒》绝对是一部情感深沉、具有催眠作用的作品,这个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武侠故事,反映了记忆的美丽和痛苦,摄人心魄。此外,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都是视觉上很漂亮的作品,能够看到当代的装置艺术和电视剧叙事法则的影响。

  不幸的是,我没有看到中国的喜剧。我希望在中国看到令人心旷神怡的喜剧。我注意到中国有非常强大的电视剧产业,这些电视剧往往以强大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但我更期待中国的史诗电影和机智、轻盈的喜剧。

  日报:在中国的4天时间,想分享的经验是什么?

  麦基:我教的是讲故事的艺术,期待发现千百年来经典故事的设计原则,关于生活的隐喻。故事是我的哲学,是生活的设备。我们需要真实强大的故事的灯,照亮人性的阴暗角落,启迪人的智识。因而我们需要警惕空洞的伪故事,它们是大众娱乐的结果,建立在不真实的人性和现实之上,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也会谈谈经典的故事设计如何走向极简主义和反结构。

  日报:观众如何摆脱故事拙劣,但营销做得好的电影?

  麦基:你与人交谈,希望从他们那儿获得判断,但你最终还是要自己选择。一个判断的标准来自影片的主创团队,他们在圈内的声誉和一贯的制作水准,会成为你支持一部电影的原因。

  但你发现,那些没有声誉的人,可能会创作出真正令人惊叹的作品,你也不想错过。好莱坞有句话讲:遇到真正的王子之前,你可能要吻很多青蛙。有时候,因为你有过失望,反而不想停止看电影。这注定是一个交错着失望与惊喜的绕不开的过程。

  日报:人们有一种习见,好莱坞与艺术是相互对立的,于是商业电影不够艺术,换句话说,一个有艺术理想的新手,总是竭力避开故事的“圈套”,设法寻找奇异性。

  麦基:如果你在写作时,一只眼睛盯着稿子一只眼睛盯着好莱坞,但又要寻求跳出商业圈套的异乎寻常的情节和讲述的方式,那你就是在拿文学闹脾气。

  在跻身先锋派艺术家行列之前,你必须是一个精通经典叙事的人,只有精心而富有创建地将经典形式揉碎或弯曲,艺术家才能引导观众理解潜藏在小情节中的内心生活。换句话说,你需要不断磨炼技巧,直到知识能够从左脑滑到右脑,直到智力感悟能够化为活生生的技艺。

  (相关报道《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观》详见D3)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