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地:当前发展核电的最大的障碍是信任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17:43 来源: 中国网当前发展核电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最大的障碍是信任危机。世界各国的核路线受到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核电政策不可跟风
虽然福岛核事故、德国宣布放弃核电带来的公众焦虑已经暂时和缓,对于我国核电未来发展的疑问仍未解决。
近日,《中国投资》专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在他看来,中国的核电已经采用了IAEA最新修订标准,并进行了谨慎的选址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从现实的能源需求看,核电依然是多元化的一次能源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周大地认为,世界各国的核路线受到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核电政策不可跟风。而当前中国发展核电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最大的障碍是信任危机。
核电:多元格局不可替代
《中国投资》:您如何看待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大地:对于我国来说,核电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发电技术,更是重要的一次能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结构中又偏重于煤炭。目前国际上即便是煤炭大国,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也很少高于20%,而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中的70%以上,非常高了。
从今后的我国能源需求来看,虽然现在有各种不同的预测,但基本上主流观点认为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还要达到50亿吨标准煤左右甚至更多,2010年消费是32亿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增加20亿标准煤,靠什么除了煤炭,天然气还有余地,但预计只能从1000亿立方米提高到3000亿立方米,也就是达到4亿吨标准煤,增加部分是3亿吨标准煤;石油,目前的产量已经达到高峰,从长远看,未来还会减少;水电,目前有2亿千瓦没有开发,可以增加3亿-4亿吨的标准煤。总体来看,国内的常规能源增长潜力有限,如何提高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就要看还有哪些可能性。
虽然我们对可再生能源寄予了厚望,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可以利用的风电有10亿千瓦,即使开发了所有风电,也只能提供6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但实际上,全部开发还有技术难题;太阳能是丰富的,但太阳能在今后很长时期都会是最昂贵的,而且1亿千瓦的电池能量只能提供4000万吨标准煤,我们规划的10亿千瓦太阳能也就4亿吨标煤。
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很多人认为应该加大煤炭的开发强度。但是我国煤炭的开发强度已经远超世界各国,导致现在矿难不断,不管开发管理技术怎样,大量的地下开采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都很难做到安全有效。当然短期内提高煤炭的产能是可以,但从国际经验看,以后不可能再大幅提高,甚至可能因为安全问题、地面破坏、生态问题而降低产量。煤炭开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过去年平均1万人,现在每年2千多人,而且会对地质造成长远的影响,几十年都不宜居住。何况还有各种二次污染,对水、大气造成的污染,导致癌症的增加和人类的提前死亡。
所以,核电不是发电的问题,而是一次能源的供应问题。总体来看,在当前的能源平衡中,核电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能源,它是经济的、高效的、稳定的能源,从投资角度看比风电和太阳能更具有优越性。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核电来提供10%以上的一次能源。如果这部分能源用风电来提供的话,需要4亿-5亿千瓦风电,在目前的条件下不可能;由太阳能提供的话,1亿千瓦核电需要6亿-7亿千瓦替代,这都不太容易;而生物质能则更不具有可行性。
因此,为了保障能源供应,总体上应该多元化,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当然,如果中国有大量清洁高效的能源,可以不发展核电。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近年来要增加能源需求,要保护环境,又不可能大量进口,因此,核电是高效安全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