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长曾万明:绵阳“智”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12:33 来源: 中国经营报—访中共绵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曾万明
党鹏,崔文官
经过三年灾后重建,位于四川西南一隅的绵阳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近三年,绵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止滑提速,二是巩固提升,现在则是高位求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专访时,中共绵阳市市委副书记 、市长曾万明这样概括。
绵阳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今年6月正式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拓展了科技城建设的新空间,汇集了科技城建设的新优势。
“招大引强”
《中国经营报》:在刚刚结束的西博会上,绵阳签订了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引入了包括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神华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在内的大型企业,这对于绵阳的产业升级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曾万明:招商引资历来是推进绵阳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打好外企、央企、民企引进“三大战役”,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行业领先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集聚效应好、带动性强、规模大的旗舰型、龙头型项目。
这次西博会上,绵阳共签约项目85个,计划总投资370多亿元,签约总金额位居全省前列,是绵阳参加历届西博会以来现场签约金额最高的一届。签约项目呈现出合作领域宽,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大,地区分布广等特点。尤其是以富士康科技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台资外资企业;以中国神华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央企;以中国远大集团、广东金发科技、深圳华光通投资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民营企业。与这些企业的签约,说明绵阳招商引资“三大战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些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顺利签约,将促进绵阳本土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进一步做强做大。例如,长虹集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合作,将使双方在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上实现互惠共赢。
这些项目将给绵阳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绵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绵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绵阳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中国经营报》:之前曾一直担心成都的产业吸附效应太强,会给周边二级城市造成一个“灯下黑”的效应。但是从这次绵阳引进的大企业来看,似乎并未给绵阳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带来巨大压力,这是自主创新产生的聚合效应吗?
曾万明:绵阳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到错位发展,扬长避短,想尽一切办法挖掘绵阳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和放大绵阳的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优势挖掘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优势利用的过程就是跨越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也就是指,成都做的我们不一定要做,我们做的成都不一定要做。
客观上“天府新区”肯定会摊薄绵阳的发展,有聚集效应、吸附效应、榕树效应。但是众多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绵阳,也说明绵阳没有被“灯下黑”。绵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依托科技政策环境进行“自主创新”,变“绵阳制造”为“绵阳智造”。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位。近年来,我们实施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0多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长虹“虹芯一号”、“虹芯二号”、“量子芯”等虹芯系列,九洲研发的航管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打破国际垄断,新华491Q、491Y汽油发动机等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我们在电子信息、三网融合、光通信、网络能源、数据传输、软件等领域,都是依托自主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据测算,今年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可望突破1000亿元,“十二五”末力争达到2000亿元。
此外,我们还着眼自主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提升,依托境内国防科研院所,实施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三新城”。积极争取规划投资200亿元以上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落户绵阳,促进新材料、环保、激光、核技术研发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科学新城;规划投资100亿元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项目及空气动力国家实验室项目,促进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与民用空气动力技术产业一体化,建设空气动力新城;规划投资50亿元的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建设航空新城。
“三新城”除了数百亿元的投资将形成巨大的拉动效应外,更是绵阳科技城最重要的创新基地,将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城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推动国家科技城建设实现战略性突破。
开放合作
《中国经营报》:如今,绵阳将如何依托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富士康集团、中国重汽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
曾万明:在国务院今年正式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绵阳被定位为“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是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发展布局中成绵乐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绵阳将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城这块“金字招牌”,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主动接受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争取在开放合作上“闯出新路”、“杀出血路”,力争早日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的“第三增长极”。
为此,我们重点研究了绵阳在成渝经济区扮演的角色,提出“以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配套发展为重点,强化成都的都市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的分工协作,深化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时,主动接受成渝辐射,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提升在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和影响力”,坚持基础设施统规共建、产业发展分工配套、资源利用互补共赢,以及政策统筹共享,发挥成本“洼地”和研发“高地”的比较优势,增强对成都、重庆等地的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主动接受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交流合作,实现错位发展。
此外,绵阳将以产业要素互补为重点,主动承接成都、重庆产业转移。目前,我们初步对接形成以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医药、化工环保产业为支撑的“2+4”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一个大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连起一条产业链,形成一片产业群,打造一个产业基地。从富士康、中国重汽等项目本身来看,不仅可以吸引和聚集一批配套企业,推动绵阳电子信息产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化升级,而且还可以再造一个“产业绵阳”,增强绵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经营报》:科技城有着强大的吸附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是绵阳经济的一个短板,对此绵阳采取了哪些提升举措?
曾万明:灾后重建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县市区振兴战略,加强对各县市区的分类指导,引导各县市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短板”现象正在逐步扭转。今年前三季度,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涪城区增长32.4%,盐亭、安县、梓潼增速超过27%。
目前,我们正按照“一核四带”规划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在更大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明确各县市区的产业定位,推动市县一体发展。同时,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园一特色”,大力支持县市区发展工业园区,引导每个园区发展壮大1~2个主导产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以对口援建为契机,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在北川、安县等4个极重灾县建立了4个“对口援建产业园区”,探索出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
链接
绵阳,是四川第二大城市,城区总人口107万。绵阳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9∶40.8∶36.3调整为2010年的17.3∶48.8∶33.9,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