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鲶鱼 —中国银行业顶住外资冲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12:47 来源: 中国经营报(朱紫云)
从10年前惊呼外资“狼”来了,到与“狼”共舞,再到走出国门深入“狼群”腹地,在开放的鲶鱼效应促动下,中国银行业“强健肌体”开始全面改革。
10年间中国银行业曾遭到“技术上破产”的质疑,10年后中国银行业中有三家国有银行已经跻身全球市值前三甲,中国银行业已经逐步抛弃入世前与“狼”共舞的担忧,银行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不过,在长期利率保护下,中国银行业高利润实现了近乎垄断式的高增长。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持续多年的银行高利差经营模式将会受到颠覆。中国银行业要完全摆脱襁褓中的呵护,迎接利率市场化的考验,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就此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花旗集团中国区投资研究与分析部主管及董事总经理沈明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以开放促改革
《中国经营报》:中国加入WTO10年,你怎么看中国金融领域10年来发生的变化?
沈明高: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银行业对内开放的重要一步,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同时,推动了国内银行改制和上市进程,银行的竞争和风险意识提高,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此外,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加快,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扩大。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国内银行学习能力较强,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了国内金融机构的效率,再次证明开放和竞争有助于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效率。
郭田勇: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中国银行业入世10年来的发展。从2001年年底到2006年年底五年过渡期,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格局划分较为明显。中资银行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居民存款、工商企业贷款等常规性业务和新兴的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外资银行则主要经营外币存贷款、外币信用卡和为外籍客户群体办理大额人民币业务。在对内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纷纷确立股份制改革方向和目标。2006 年年底过渡期结束后,我们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客户限制和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与此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银行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业的主要问题已经从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转向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中国经营报》:入世之初,国内银行业对加入WTO普遍抱有疑虑和担忧,认为中资银行的获利能力远不及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入世10年来,你怎么评价全面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和推动?
沈明高:入世后的10年,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冲击远低于预期,一方面是国内银行业的改革提升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得益于银行业有限制的开放。由于准入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总体慢于预期。
同时,利率和产品管制降低了外资银行的创新和竞争优势。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利率自由化滞后表明,中国的银行还离不开政府的保护,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破产和优胜劣汰。
郭田勇:在入世之初,银行界对中资银行能否经受得住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冲击并不乐观。但现在回头看入世10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是收获大于冲击,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以开放促改革”的过程,在开放的同时,中国银行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内部改革,比如外资银行在财富管理、高端客户方面有丰富经验,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加大零售银行业务比重,开拓高端客户市场。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利润率等指标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盈利能力以及经营效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以前业内所担心的冲击更多是理念上的冲击,外资银行要真正冲击中资银行必须有一定的规模。2007年允许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法人机构后,在华外资银行发展迅速,比如外资银行进军低端客户群体市场,同时外资银行纷纷开设网点,并深入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开辟新的市场,但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较小,要继续扩大其在华规模,需要一定的资本金支持以及达到监管要求,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人才短缺挑战
《中国经营报》:从外部经济环境看,发达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和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从内部经济环境看,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和宏观紧缩政策的实施,你认为这些内外因素,会不会对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形成制约?
沈明高:全球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放慢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步伐,这或是出于审慎监管的需要。然而,危机时期,中国的银行业仍然是宏观政策调控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依然存在,银行商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未来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如何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逐步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金融机构。
郭田勇:随着金融业各种限制措施的逐步消除,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仍需继续深化,改革如果要找一个条件最好的时机是很难的事情,改革不应提倡“时机论”。而我认为未来中国金融业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对外资开放的力度能否惠及内资尤其是民营资本。入世以来在以开放促进改革的过程中,开放发挥了鲶鱼效应,总体而言对外资开放的条件优于国内民营资本,金融业对中国民营资本的开放夸张一点可以说是“铁板一块”,未来中国金融改革要继续走下去,其中一个重要考量是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门槛。
《中国经营报》:中国金融业仍需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比如国内现在有步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你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面临什么挑战和风险?
沈明高: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结果,而非手段。一个货币能否为国际广泛接受,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币值相对稳定,并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投资者可以据此信号决定不同国别之间的资产配置;第二,宏观政策透明度高,具前瞻性,且将控制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第三,以该货币计价的资产可获得性和流动性良好;第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果吸引国际金融人才,增强对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的预见性,通过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规避市场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的总体效率将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个体破产风险也将随之升高。
郭田勇:随着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银行在本国经营的优势将会被消弱,同时对国内优质客户和高端人才争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外,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服务市场的经营风险将趋于增加,国内金融监管的难度将大大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和监管效果将受到影响。
中国金融业入世10年大事记
2002年12月
中国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迈出了资本市场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
2003年4月28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履行职责,力推中国银行业改革闯关。
2003年9月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并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行进行试点。
2004年12月11日
中国保险业结束入世过渡期,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
2005年7月21日
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6年11月16日
国务院发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根据承诺,12月11日人民币业务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
2007年4月
外资银行获准在国内设立法人机构,花旗、汇丰、渣打、东亚首批4家外资法人银行正式开业。
2011年1月13日
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此举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