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学者谈换届:德行本事不由年龄决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1:2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谢雪琳

  中共“十八大”前夕,各层级官员的换届引人注目。这一轮的人事变动,是否出现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又有哪些弊端仍需革除?本报记者专访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请他们阐述对上述问题的观察与理解。

  第一财经日报:从制度上来讲,您觉得这次换届有什么新形式、新现象吗?

  王长江:现在实行公推公选(注:“公推公选”是公开推荐与公开选拔的有机结合。一般是指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通过考核、考试、面试等程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候选人预备人选,再依法举行选举或组织任命)的选拔官员方式。过去是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现在可以叫做多一些人在稍多一些的人里面选人,但还离民主选举有很大距离。从有序推进的角度讲,这样做有道理,但应非常明确,这只是一种过渡。

  这种过渡应当尽快,因为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形。由于严格限定了可选者的资格,参加者往往就是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考虑到自己也有机会,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票投给公认比较强的人。大家都这样做,结果会怎样?结果往往会是比较没有可能的反倒当选,这就有选劣而非选优的味道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可选的范围太小,并且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还是应当尽快推进民主的步伐。

  日报:年龄在官员选拔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年轻是否为官员升迁的一个优势?

  竹立家:从上世纪90年代建立公务员制度以来,我国公务员年龄梯次结构实际上已非常合理,每年都招,每年都退,经过15年的循环,基本上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我下去调研得知,超过35岁很难提镇长、镇委书记,超过45岁就很难提县长、县委书记,超过50岁就很难提市长、市委书记,实际上很多地方都在这样做,所以现在你很难发现50岁的老镇长。但一个人的德行、本事,不能由年龄来决定。用年龄来卡,就把一些不称职的、道德水平不高的放上去了。还有以选年轻干部为由,选用自己的人,这样的现象也很多。

  王长江:干部任期制已建立起来,再一味强调年轻化就没有道理了,应当从重年龄过渡到重能力。美国有18岁当市长的,也有70岁当市长的。那18岁就肯定治理得好,70岁不会治理?我们甚至到现在还把平均年龄小当做一种政绩来宣传,说明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日报:今年换届中各地都出现了不少“80后”官员,还有被提名为镇长、县长的,比如湖北宜都县提名了一名2008年大学毕业的女生为下属五眼泉镇的镇长,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竹立家:“80后”干部当副处级干部,大家觉得还可以理解。但2008年的毕业生,刚进公务员队伍,怎么可能当正科级呢?很不合理。按照法律、法规,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后5年,才能当副主任科员。

  能力再突出也要有个成长过程,就像种青椒苗一样,有些长得壮一点,有些长得弱一点,但也得一步步地长啊。两个月后才能开花,三个月后才能结果。按正常成长的话,一个大学毕业生当上镇长,没有十年八年是很难的。毕竟镇长是直接和群众接触的,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得有。这样选拔是破坏了干部的成长规律。

  日报:现在的很多省部级官员,都是三十年前从基层开始工作,这样的基层经历还可复制吗?

  王长江:干部有基层工作经历和多岗位锻炼的要求,理论上是对的。但现在这种要求已经变味了,太细,太繁琐,太“一刀切”。有人算过,按照现在的要求,从一个副处级干部成长为部级干部,需要两年换一次岗位。我们看到,这正是干部像走马灯似的轮流变化的原因。刚在一个地方没多久,就要设法再提一级,否则就赶不上了。一两年就换,还有什么长期发展战略,谁还为未来十年、几十年那个地方的发展着想?相反,赶快做出政绩才是上策。为什么我们老是有不顾将来、不顾后果的“政绩工程”?就跟这个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干部制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