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业板公司业绩频频“变脸” 保荐机构问责机制何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07:15 来源: 金融时报

  高国华

  专家表示,鉴于创业板公司业绩频现变脸以及保荐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病,一方面监管层应该对保荐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另一方面,加大对违规保荐机构的惩治力度。证监会应该加重保荐人和承销商的责任,真正做到权责统一。相关上市企业如果出现问题或者出现造假等现象,对不负责任的保荐人和承销商要课以巨额罚款、吊销职业资格、甚至将保荐人永远罚出场,如构成犯罪应课以刑事处罚。

  记者高国华股神巴菲特曾有一句名言:只有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样地,曾经头顶创新、高成长性“光环”的创业板公司,“裸泳者”还不少。在成立两年的时间里,伴随着一次次年报、半年报、季报的业绩披露,人们也一次次发现,创业板市场俨然已经成了业绩变脸的“多发地”。

  前不久披露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271家创业板公司中有78家公司出现亏损,将近1/3的公司业绩变脸。此前的2010年度年报显示,创业板209家公司中有32家业绩下滑。其中有25家公司是2010年上市,燃控科技则是在2010年12月29日才上市,这意味着该公司两天之内就“出事”,其速度之快令市场瞠目结舌。

  业绩“变脸”频频上演

   2009年10月30日,28家上市公司揭开创业板大幕。两年来,创业板公司扩容令市场瞠目结舌。截至今年10月30日,过会并发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274家,几乎是首批上市公司的十倍。但规模的急剧膨胀并没有给股民带来笑容。统计数据显示,按10月28日收盘价格计算,在271只创业板股票中有209只个股复权价格低于其上市首日的收盘价,占比高达77.12%。这也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在创业板上市首日买进并一直持有,目前仍然有近八成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国民技术、坚瑞消防、三川股份以及世纪瑞尔等4只创业板股票复权后相对于首日收盘价的跌幅均在60%以上。

  为什么创业板公司在二级市场给投资者带来如此惨烈的亏损呢?有机构认为,其高估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创业板公司糟糕的业绩。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所有创业板企业今年来平均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为16.65%,低于中小企业板17.17%的平均利润增长率,也远远低于上证A股28.47%和深证主板A股28.4%的平均利润增长率。

  创业板启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缘何这个市场在被业内质疑圈钱的同时也成为业绩变脸的“集中营”呢?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变形记”之所以在自诩高成长的创业板反复上演,归根到底是IPO时,为获得更多募集资金,业绩包装过度,基数过高致使上市后增长神话难以续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顺应经济周期变化,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波动无可厚非,但创业板市场大批公司上市后业绩频频变脸的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这其中企业自然难逃罪责,但本应该在上市之初对公司资质进行尽职调查、在上市后又需要跟进持续监督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人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他透露,习惯性“粉饰”、“造假”、“过度包装”的故事在创业板市场屡屡上演,保荐人“承而不保”、“只荐不保”的现象已经在业内愈演愈烈的现象相当普遍。

  违规成本低易致“造假”上市

  越来越多的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不久就走下坡路,作为幕后推手的保荐机构也成为众矢之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保荐机构在尽职调查和对项目成长性判断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创业板公司业绩大幅滑坡,主要是‘包装’太厉害。为筹集更多资金,保荐机构惯用的伎俩是将上市前一年业绩做高,公司上市后,募投项目尚无法达产,原有业务没有亮点,盈利便难以为继。”上述券商人士说。

  在今年二季度有关部门召开的保荐代表人培训中,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拟上市企业“粉饰”申报材料已经变成一个突出问题。事实上,自保荐制实施以来,市场的质疑之声从未间断。本该维护发行人与投资者双方利益的保荐机构,已经演变为发行人与自身利益的“代言人”。

  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何将上市公司的投资亮点包装得精彩,以求得更高的发行价格和更多的募集资金,已经成为保荐人的主要工作之一。该人士告诉记者,在保荐上市过程中,未能履行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职责几乎已成保荐行业的“潜规则”,而重利益轻责任、重发行轻督导,则是其最具体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而上市公司的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正是由于违规成本过低,才使保荐人有胆量一次次在申请材料中“瞒报”和“造假”。按照现行的保荐制度,一旦过了规定的责任期限,保荐人对于其保荐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不再负有责任。在缺乏严厉监督机制的前提下,保荐人与承销商对于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包装”就变得有些肆无忌惮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早在创业板诞生之初,就曾有券商高管放言:保荐创业板的投行业务未来将成为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很显然,该高管实现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的271家创业板公司被56家券商保荐承销,保荐承销费、发行费用共计126.9亿元,平均每个保荐承销项目能给券商带来4683万元的收入。

  而相比券商的收入,处罚力度在业内看来则是“轻如鸿毛”。资料显示,自年初以来,监管层就表示要下大力气整顿保荐行业。如证监会在今年6月对中投证券保荐代表人冒友华、王韬出具警示函,指出其在海普瑞IPO中未能勤勉尽责。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通过一次不尽职的保荐行为,保荐人已经获得高收益,还在乎黄牌警告吗?何况被查及被警告的保荐人只是极少数。著名财经评论人皮海洲曾公开表示,对于违规的保健机构和保荐人,监管措施多以“谈话”、“警示”为主,基本上都不影响保荐机构的切身利益,这种行政问责的作用非常有限。

  建立有效的惩治措施是根本

  多数分析人士称,若新股发行制度不进行改革,创业板“变形记”还会不断上演。“若现行的IPO机制不改变,创业板不可能发生本质的改变。”上述券商人士说,管理层一味追求数量,忽略质量,不建立保荐机构问责制,创业板盈利“变脸”的情况还会持续。业内专家表示,尽管创业板公司由于所处行业与产业以及成立时间上的原因,存在业绩波动大的特点,但这丝毫不能成为其保荐机构推脱责任的“挡箭牌”,更不能成为监管层开脱责任的借口。前不久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公开表示,创业板公司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在业内看来,监管层的表态将进一步助长投行的虚假信用,而其一直以来对创业板上市过程中监管不力也是创业板公司业绩频频变脸的根本所在。

  据介绍,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证券上市当年即亏损或证券上市当年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滑50%以上,证监会自确认之日起三个月至十二个月内不再受理保荐机构的推荐,但这仅限于主板企业,创业板并不在其列。据此,专家表示,鉴于创业板公司业绩频现变脸以及保荐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病,一方面监管层应该对保荐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另一方面,加大对违规保荐机构的惩治力度。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日前表示,对保荐人监管不力是导致创业板企业“业绩变脸”的重要原因。保荐人普遍存在着对上市公司业绩和成长性过度包装的现象,证监会应该严抓对保荐人、承销商的监管,而不是紧盯审批不放。“现在是出了问题没有任何人负责,保荐人弄虚作假毫无风险又一本万利,业绩造假之风岂能不盛?”刘纪鹏认为,证监会应该加重保荐人和承销商的责任,真正做到权责统一。相关上市企业如果出现问题或者出现造假等现象,对不负责任的保荐人和承销商要课以巨额罚款、吊销职业资格、甚至将保荐人永远罚出场,如构成犯罪应课以刑事处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