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草药王来春荣(连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08:24 来源: 深圳新闻网-晶报回眸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行程,一条虽然被岁月风尘淹没却仍旧清晰的行医成才之路向人们昭示,在浩浩的华夏大地,不论哪朝哪代,执着追求悬壶济世之术的草药郎中、国医圣手,大多循着一条药农之路走向生命的辉煌。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民间中草药的大夫,会有多大的作为和成就。
民间郎中来春荣在医治疑难杂症上取得的不少突破令人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钱塘江水冥冥之中赋予他灵气,还是日轮山上六和塔的法轮和风铃点化了他的悟性,还是他多年潜心于中草药医学的结果?
其实,与其说是钱塘江流域那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哺育了来春荣,毋宁说是最初那段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千辛万苦的挖药人生涯,铸成了他今天走向成功的必然。
来春荣正式在十多年的挖药和找药中,一味一味地认识了中草药的博大精深和奇妙的无穷,一次又一次地从那些并不被世人注目的药农手里,获取了一个个珍贵的单方秘方和验方。
与草药的朝夕相处,使他对同样有灵性的中草药有了一种流淌于血脉之中的迷恋和息息相通。
行医的生涯,让他对药性更为了解,使他看病时达到了如虎添翼、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地。
公元一九九八年孟春时节至秋凉之时,京城长安街的光大大厦。每月中旬他来北京坐诊,晚上,笔者就与他坐在咖啡厅里,听着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继续着关于草药问题的话题,直到夜阑时分,咖啡厅里的伙计轻轻地过来提醒,已经打烊了,才站起身来在子夜黝黑的眸子里匆匆惜别。
杭州大华饭店,在俯瞰整个西子湖畔的二楼上,笔者与他远眺水天一色的湖光山色,慢慢地品味着氤氲在整个房间里的龙井茶的清馨,重复照在皇城根下未了的关于草药的对话。
一整套关于种草药的声场环境、用药的年龄、采药时机、使用剂量、煎药时间、服药时辰,他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
在来春荣的眼里草药就像自己生命之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在他的心里,一株草药、一朵花蕾、一节树根、一只硕果,都有生命的灵动,有雌雄的区别,有年龄的记载,有七色的光谱,有五味的纷扬,一个医者只有对它们熟悉到了就像关爱自己子女的地步,用药之时才可达到纵横捭阖如出入无人之境的大境界。
谈及今日的中药为什么药力不够,效果不佳,使许多患者渐渐疏离,纷纷向西医靠拢,来春荣有着自己惊世骇俗的见地。他说,人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之分,草药亦然。如同一个人生命中的最黄金季节是青壮年时代一样,草药也有自己的最佳用药期,一般说来,只有当它长到了最佳年龄段时,才可以入药,否则,过嫩或过老,都起不到最好的药效。可时下的国人却有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只要能挣到钱,有些药刚刚进入幼年起,就被残酷采撷了,过早地出现在市场上,自然就收不到应有的药到病除的功效。譬如说人参,无论是野生还是家种,它的最佳用药年龄,应该是10-15年之间,可是现在家庭种植的人参,有几个人能种植到10-15年再挖来入药,还不连本都赔进去了。因此现在充斥市场的大多是三五年的人参,怎么会有人参应有的药效!再如杜仲,起码要长至50年,再从树上剥下皮来,入药后才会有强烈的药效,而如今的现实是,还是挡不住风雨的小树时,就已被剥光了皮,拿到药市上来了。白术应该是百年最佳,可现在到何处去寻百年仙药呢?野生的中草药已经被人们挖掘得差不多了,连那些刚刚破土还是嫩芽的也难幸免。野生不再,只好向家种方面发展,可是野生与家种毕竟不是一个概念,其药效的衰减已经不是一倍两倍,而是成十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