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及应对之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16:26 来源: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在经历了连夜会谈后,欧元区领导人终于就希腊债务问题做出了交代,欧美股市10月27日全面上扬,投资者似乎终于如释重负。当日,欧委会主席巴罗佐(Jose Manuel Barroso)表示,随着欧元区领导人对希腊债务50%的减记方案的出台,欧洲正临近解决危机,欧洲恢复增长将指日可待。巴罗佐同时宣布,欧盟将任命一名欧元专员。

  受此消息影响,欧美股市周四全面飙升。不过,尽管媒体和市场对布鲁塞尔会谈结果赞赏有嘉,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债务危机就因此得以解决。有评论认为,这份计划只治标,而不治本。对此,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及时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一、希腊债务风险引致欧债危机升级与中国抉择

  10月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即将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三级,从之前的Aa2调至A2,前景展望为负面,同时维持对其短期主权债务A-1的评级。这是穆迪自1993年以来首次下调意大利主权债务评级。这充分表明,在9月希腊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影响下,欧债危机已经骤然升级并且不断扩散。此前的9月12日,意大利、葡萄牙和法国的信用违约互换价格均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意大利,由于其国债规模即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0%,这个比例在欧元区仅次于已经陷入困境的希腊。再加上意大利负债总额很大,已超过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三国总和,在国债收益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意大利国债的借贷成本也进一步加重。此外,国际结算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法国各银行持有希腊债务投资组合的规模已达到了569亿美元,几乎是德国银行持有量238亿美元的两倍以上。如果希腊出现大规模的全面违约,各银行的减值比例可能达到异常高的水平,而对这一前景的担忧也使得各银行在对外放贷上有所犹疑。上述这些,都将从各个层面对解决希腊乃至整个欧元区债务问题造成阻碍,而此次通过的“一揽子方案”能否取得实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担忧,主要基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对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外贸以及投融资依存度或受损。9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在香港发布的最新一期《2011亚洲发展展望》报告,该报告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从4月份预测的9.6%调低至9.3%。由于欧债危机升级,支撑中国经济的外需形势或会逐渐恶化。另外,欧债危机的骤然升级,或会使中国在短期内面临更大规模国际资本的流入。而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具有较大升值预期、资产市场可能出现反转的国家,就会成为热钱流入的目的国,则资金的大进大出,无疑将影响中国资产价格的走势,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严肃课题。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必然会大受影响,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消费都会大为减少,这将对欧洲的需求造成直接冲击,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由于欧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这无疑会使得中国的对外经济丧失一大动力。

  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三个渠道。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将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虽然对缓解中国的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之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达到4800亿美元,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欧双边贸易造成沉重打击。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对于中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的众多出口加工业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种情况比较极端:欧元崩溃,这将使得欧元成为一张废纸。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小,但对这种可能性不能不防。

  此外,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导致欧债以及欧元资产的大幅度贬值。到目前为止,中国持有的欧洲资产在持续增加,这也是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

  三、政府层面:稳住阵脚,未雨绸缪

  在9月14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相信欧洲经济能够克服困难,中国愿意扩大对欧洲的投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欧债危机既是欧洲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欧债危机解决不好,全球经济就难以拥有健康稳定的复苏环境,中国经济发展也难言正常。当然,援助欧元区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的复杂微妙形势下,中国如何动作确实要思忖再思忖。

  同时,在外需不畅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就成了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降低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应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并且在稳守国内市场的同时,通过自贸区形成更大规模的地区经济体,以与动荡的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隔离,使国际的动荡不易连锁作用地波及中国国内经济,从而可以减轻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要做好主动应对欧元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战略准备。危机的加剧意味着欧洲的进口需求会下降,整个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卷土重来。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应当不断创新产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还要改善进口结构,进而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是,在当前欧债危机时期,中国应适当购买欧元区债券,同时增加对欧洲国家的投资特别是人民币直接投资,这样既可以对缓解欧债危机有很大帮助,又能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敦促欧盟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方面赢得欧洲的支持,并使欧洲帮助中国出口产品免遭反倾销措施。

  四、企业层面:谨慎地继续“走出去”

  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从经济趋势来讲,欧洲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经济衰退带来的风险和新兴市场显示出的快速发展能力带来的挑战,然而欧洲市场的强项是毋庸置疑的,仍然拥有全球较强的消费能力。因此,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内地企业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

  首先,对于投资欧洲市场,要“不抛弃、不放弃”。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8%。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约达4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1%,比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高出10.4%。不过,和做生意相比,去欧洲投资显得困难许多。但是,欧洲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大市场,商贸环境也比较复杂。因此,了解当地细分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由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只是蹒跚学步,其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相关经验上的缺失也是有目共睹,中国企业在进一步熟悉国际操作惯例、增强自身的对话能力等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大力加强产业与金融结合。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进程中往往过于重视“中国特色”,过度依赖自身在国内市场扩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相比西方企业的全球化意识较弱,又缺乏对当地融资、审计、物流、合作伙伴的了解途径,通常很难适应欧洲的文化风土。同时,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制约中国企业在欧洲扎稳脚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的是,现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金融管理、投资人才的奇缺。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金融配套能力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中兴通讯、海尔等我国知名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走出去”战略有很多成功的样本,其中一个经验就是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所以,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和产业走出去也应该加强沟通,尽量同步发展。面向未来,中国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多地在海外布局,这样除了与企业的直接合作,也可以与其客户一道合作,形成产业链融资、投资、贸易金融服务,这种模式扎根更深,也更具发展前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