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概股机会乍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1:3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张愎

  部分机构开始踊跃地调研中概股

  近期,美国证监会(SEC)批准提高了反向并购企业在美国上市门槛的新规定,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降至“冰点”,而中国概念股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之下,“跌跌不休”依旧,未来方向未明。

  然而从具体的数字上看,历时近一年的对中国概念股围猎的风潮似乎已经接近尾声,做空已经渐退。沃特USX中国指数已经从今年9月的谷底反弹15%,回到2010年6月时的平均水平。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新东方等公司,已经从三季度最低点上涨40%以上。

  加拿大亿天证券执行董事郑卒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概念股的表现不甚理想并不影响投资者对这个群体的关注。部分被“错杀”股票的下跌正好为慧眼识宝的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入市时机。

  

  机构踊跃调研中概股

  近期,有市场分析师向记者透露,寻找被“错杀”、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中国概念股,已经成为热衷于投资在美中国概念股圈内共同的话题。

  一位QDII的基金经理就告诉记者,自从“浑水”公司掀起做空中国的概念股的浪潮后,他就一直在寻找被“错杀”的股票,而且从中发现了不少的投资机会。

  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的活跃是从各种机构又踊跃地展开对中国概念股公司的调研活动开始的,而首先启动对中国概念股公司调研活动的是那些具有地理上的便利,而且能及时捕捉中国概念股公司基本面变化的中国本土机构和海外华人投资机构。

  郑卒指出:“事实是,近年来每一波中国概念股行情启动之前,率先进场的往往都是中国的私募或海外华人私募。从2003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网易的崛起,到2006年百度开始发力,以及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概念股行情,无一不是华人背景的机构捷足先登。他们跟纯外方机构相比,往往要快好几拍。”

  一位近期对中国概念股展开调研的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每个市场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关键是投资者自己要心中有数。那些受质疑的中国概念股,其实通过深入调研,就可以发现一些很离谱的现象,从而甄别出好坏来。”

  的确,谁是“好苹果”,谁是“坏苹果”,明智的投资者自然心中有数,但目前海外的一些投资者却似乎依然对中国概念股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海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概念股实例中,最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保尔森曾经因为嘉汉林业的股价暴跌致使公司至少亏损了33亿加元,很难说像保尔森这样的大投资者是否依然对中国概念股心有余悸。

  不过郑卒认为:其实,保尔森将对嘉汉林业的投资内定为投资失误,之后他们会用一系列制度来规避跟中国有关的投资。比如他们会将头寸控制在非常低的一个水平。这种内部的制度往往会有一定延后性,不过,当中国概念股的表现回暖之后,他们的态度也会慢慢地转变。

  雪球财经驻美首席代表江左夷吾则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大部分美国机构投资者只有百分之三到五喜欢进行和中国相关的投资。市场中肯定一部分人看好,一堆人看坏,还有一部分人是骑墙派。当事情起了变化之后,看到别人害怕,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想抄底,反之亦然。

  

  二线中概股有机会?

  “目前,一些一线的大公司的反弹趋势已经确立,而大家认为一些没有涨的公司,尤其是一些二线公司还存在机会,这些公司也成为了目前投资者调研的重点。”郑卒这样告诉记者。

  郑卒还特意提到了一家叫做西姆斯电梯的公司。他指出:“该公司2011年净利润将超过100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300%,但在加拿大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却只折合人民币3000多万元,显然价值被严重低估,它受到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江左夷吾则提醒,大部分二线的公司可能还是很难指望有非常好的表现,但不同行业的公司,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互联网行业被认可是正常的,但传统行业肯定会受质疑。至于个股有没有机会则要看市场和季报。

  目前为止,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已经陆续发布了各自的第三季度财报,大部分知名的中国概念股的业绩都呈现骄人的增长。例如,百度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为18.82亿美元,同比增79.8%。

  此外,一些今年新上市的公司也有不错的财报业绩。奇虎360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到3.02亿元,同比增长207%,季度净利润为1.24亿元,同比增长306%。另外,优酷三季报显示,公司净收入达到2.63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129%,并超出公司业务预期最高值4%。

  另外,江左夷吾还补充道:“一般来说,在美国受关注的中国概念股都是大盘股。因为大多数美国的机构投资者都很‘懒’。他们有时可能还会随便挑几个媒体上说的有名的中国公司,比如当当和优酷同一天上市,他们就一起买入,这样建仓就完成了。而二线的公司他们大多数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这样公司的股价是很难有所起色的。”

  

  大势低迷下的回购潮

  不过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形势,一些赴美的上市公司为了摆脱股价低迷的困境,消除二级市场对企业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股价暴跌之后掀起了一阵“回购热潮”,他们以此来表示对公司的信心。

  10月31日,搜狐财报披露,公司已回购25万股搜狐股票和75万股畅游股票,总金额约4230万美元。此前8月29日,搜狐董事会批准了合计最高1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博纳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于冬也于近期宣布,将通过他的个人基金,在三个月内回购价值2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他表示:“用我个人基金来购买博纳的股票表达了我对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

  此外,索昂生物、航美传媒、奥星制药、经纬国际、东北石油、诺亚舟等多家中国概念股近期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股票回购。

  郑卒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信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私有化的浪潮也不一定是由这次风潮引起的,而是一种被长期低估的结果,一些公司也正希望借着私有化摆脱困局。

  江左夷吾告诉记者:“这样的公司其实很可怜。他们在美国上市后才发现,其实能融到的钱还不如创业板融到的钱多。不但这样,投行、律师事务所和会计费用已经压得他们不堪重负,而且还长期不受重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只好选择私有化。但私有化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尤其是那些以退为进的公司,也会同样面临尴尬的局面。他们想回到香港上市就那么容易吗?港交所凭什么就要穿‘破鞋’?那些没买壳的还只是普通的“破鞋”,或许还能被包容了,但买壳的公司肯定会遭到人家的怀疑。”

  江左夷吾还补充说,那些相对好的企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一堆繁琐的法律程序需要多长时间能走完,中间会不会出岔子仍是个未知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