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垄断忧思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3:5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卢先兵
入世十周年之际,中国金融垄断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据16家上市银行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披露,今年前三季度银行股营业收入共计1.65万亿元,净利润6979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1%,全国银行业今年利润过万亿无虞。与之形成鲜明反照的是,实体经济企业的运营却日益艰难,所获金融服务亦严重不足。
银行高利润的本源在于取得了国家的利差政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高增长注定不可持续。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表示,中国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业已收官,初步具备市场化约束机制,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将转到市场化改制上来,包括利率的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扩容。
不过,挑战将十分巨大。与美国、日本以往推进利率市场化相比,中国银行业多面临一道资本约束的“红线”。不少银行业界人士担忧,如果取消利差保护,中国银行业能否继续保持高额的利润增长?
银行竞争的不充分也制约了银行业的后续增长。截至2010年底,我国仅有商业银行281家,这与美国上万家银行比相去甚远。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等学者认为,银行数量少,且入世多年商业模式几无变化,粗放经营短期还难以改变。
内、外部环境生变和挤压之势已不可逆转,新一届中央政府即将登台,尽管整体改革方案尚未可知,但局部的改革已经开始。
最赚钱银行如何炼成?
经过财务重组、引入战投、上市,曾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国有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资产和利润迎来大逆转。2011年三季末,银行业的资产规模从2006年的43万亿元膨胀至105万亿元,利润年均增速超过20%,部分年份增速更高。
业界预期,今年底银行业利润总额将突破1万亿元,几乎没有第二个行业有如此高速稳定的增长。
“中国的投资规模扩张很快,利差又锁定了,银行必然崛起,稳赚钱。”刘煜辉说。从2003年到2011年,国内投资年增速约为23%,这必然伴随银行信贷规模的高速增长。
“垄断,使得银行成为了赚钱的机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鲁桂华撰文表示。记者根据今年半年报统计,除中行之外,工行、农行、建行的贷款收益率分别为5.39%,5.79%,5.42%,存款付息率各为1.51%,1.41%,1.46%,对应的利差是3.88%、4.38%、3.96%,平均利差为4.07%。
“经过改造,银行从官僚机构变成了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有利于引进人才。但银行取得高利润,不仅仅是本身的活力带来的,更多还是政策性的利率补贴所致,能压低储户存款利率,又能凭借垄断地位提高贷款利率。”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建森表示。
入世以来,作为银行主要贷款客户的国企经营状况大为改善,带给银行的坏账大大减少,银行业不良率从2006年的8.5%下降至当前的1.2%。刘煜辉称,国企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体制内的低信贷成本,二是行政垄断。
企业和个人融资本应有多种渠道,包括贷款、债券、上市、民间借贷等,但中国多年以来形成的现状是银行融资过于庞大,直接融资紧缺。
“公司债券无疑是贷款的良好替代品,但在中国的发展实在太落后,这强化了银行的垄断地位。”深圳一名银行高管直言。
小企业金融服务“跛腿”
银行业崛起的同时,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却严重不足,实体企业不断受到挤压。
截至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6979亿元,占据A股上市公司总利润超过一半,一些人质疑“中小企业为银行打工”。
银监会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致力于引导银行业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1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5%,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1%。
但这一贷款量的真实性受到社会质疑。鲁政委认为,如果的是真近三分之一的信贷给了小企业,为何小企业融资难呼声仍然强烈?近期的温州中小企业借贷风波虽有高利贷之因,但与小企业银行融资不畅也不无干系。
“近十年虽然中国银行业资产和利润爆发式增长,但商业模式并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规模扩张,为大企业放贷为主。” 刘煜辉表示。银行受惠于全球化的红利和庞大的投资计划,基建、重化工和房地产三块信贷量占据总体信贷资源的80%,其中客户多是大企业。
鲁政委认为,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金融资源,根源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如果政府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银行贷款定价能覆盖风险,锁定违约损失率,才能放心给予中小企业贷款。“然而,这么多年来,国内的数据库建设挂一漏万,征信体系仍然没能建立,这不是银行的问题。”
金融基建一时没法完备,垄断难消,当务之急或许只能让民间融资尽快“阳光化”,缓释信息失衡。
“民间融资一般是借贷给熟人朋友,彼此情况熟悉,也不会存在损公肥私的现象。” 鲁政委说。通过放开民间借贷,可大大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同时不再需要额外的风险溢价,资金利率价格也会得以降低,还可避免非法的暴力追债。
利率市场化势不可挡
“利差保护不可能持续下去,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在实质性加速。”多名银行高管坦承。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如货币市场的拆借及贴现、债券市场等均已实现利率市场化,而银行外币存贷款、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理财产品等也已基本放开。
“负利率已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利率已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但也不可一蹴而就,应选择渐进推进。” 鲁政委认为。
与以往美国、日本推进利率市场化不同,当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面临资本约束。美日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完成利率市场化,处在银行发展不占用资本的时代,但目前,中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被要求不低于11.5%,股份制银行不低于10%。
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发展缓慢,也制约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根据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三大块:存款账户服务费,在非利息收入中占比15%-20%;信托收费,占比10%-15%;交易账户所得和收费,占比5%-10%。其他还包括投行财务费用、贷款转让净收入等。
但上述非利息业务收费在中国都难以成规模,存款账户收费老百姓不答应,信托业务正受到监管层的围追堵截,交易业务仅限于机构债。而美国银行的交易涵盖股票、外汇、债券、衍生品等诸多品类。贷款转让业务也存在诸多壁垒,监管严令贷款期限不能分拆,单笔不可拆,极大限制了业务拓展。
“分业监管造成银行中间业务无法做大,这是症结。” 鲁政委认为。在他看来,如果取消了利差保护,不给银行“肉”吃,而又要把银行关在分业监管的“笼子”里,可能不少银行会饿死。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就应该允许混业经营,让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试错”。
不过,业界也有不同看法。素有台湾消费金融业务经验、现为招商银行财富管理总监的陈昆德表示,现有监管框架下,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并没有那么狭小。近几年债券市场发展较快,基于利率市场化后的产品也将变得丰富,财富管理业务也日益兴盛,这都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从计划经济体制演变而来的中国商业银行“背书”着政府信用,国家严格控制,民营资本进入难,也没有正常的市场化淘汰机制,这加剧了国有银行的垄断。
“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在于改革政府资源的分配体系。” 刘煜辉说,金融垄断的根源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控制着国企,国企拥有土地、矿产等多种资源要素,而这些要素又是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
刘煜辉表示,中国正处在金融结构转型的拐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让资金的供给和需求自由化,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有效建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款保险制度也应加快,为银行破产提供保障。
“几年前社会就在呼吁建立大金融部门,至今没有突破,各相关部门还在博弈中。” 刘煜辉说,业界所期的大金融部门层级高于央行,能真正打通“一行三会”的壁垒,理顺金融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