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银行业十年开放路径反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3:5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叶慧珏;周一慰

  中国银行业至今已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进行了十年的开放路径探索。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近日,美国银行减持104亿股建行股份,套现无数。不少质疑声响起:当初让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业,轻易分享了十年改革成果,是否是一笔值得的买卖?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英丽。她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其历史意义,但由于错过了2006年前后的改革机会,如今银行业重整旗鼓,仍然要花费大量的改革成本。

  十年反思

  《21世纪》:回过头来看,当时进行战略投资的外资行,有许多现在打算抽身而走,等于他们分享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巨大收益。从这个角度看,你如何评价当时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思路?

  潘英丽:在当时背景下引进战投是有必要的,否则四大行根本无法在香港上市,上市了也没有这个价。只有国际上有品牌的大机构来参股,在海外发行股票才有好的形象。

  我认为,在治理结构上,战略投资者对我们没有太大帮助,但在风险管理、业务管理、流程设计、内部管理和技术层面,战投都提供了协助。

  当然引入战投也存在些问题。第一,银行在我国算是垄断行业,有垄断利润。外资可以分享垄断利润,而民营资本却不能开展银行业务,这就不合理了。

  第二,我们还有存款人给银行的补贴,外资进来后也可以分享。实际上存贷款利差扩大是从1999年开始的,存贷款利差从以前的零或者是1%,扩大到3.6%甚至4%,比国外多了2个百分点。这种高利差可以看成一种政策补贴,实际上是存款人给银行的补贴。

  第三,如果当时不是仅仅通过战略投资引入外资,而是允许外资在国内开分行,那么现在银行的竞争格局就会呈现出来。

  鉴于这些原因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时机。2005-2006年,是逐步取消存贷利差补贴的好时机,外资银行参股进来,充足中资银行的资本金,这时候就应该取消存款补贴,适当地引进一些外资金融机构。

  与此同时,2006年底开始就应该让外资银行更多地开分支机构,形成有序竞争。这样就不会造成目前中资银行分支机构在国内过度发展的局面了。

  但很可惜,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按照如今的经济形势和银行周转压力,未来两三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很快推行。2009年银行体系的人民币贷款近40万亿,利润8000亿,如果取消2个百分点利差,整个银行业实际上处于零利润状态。

  《21世纪》:如今要解决改革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你有何建议?

  潘英丽:首先应允许引入与存贷款业务不同的业态,比如租赁、担保等这些国内资本涉及不多的领域,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其实是拾遗补缺的,可以多元化信贷市场。

  另外,我建议在金融开放思路上做一些转变,把之前的战略投资者转换成债权人,把他们的股权持有转变为债权持有。

  央企和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发一些相当于美国联邦机构债的“准国债”。利润高的央企发行的债券,应该相当于国债的信用等级。而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债券发行来补充资本金,引入成熟的投资者形成对市场的约束和监督。

  “走出去”积极性不大

  《21世纪》:金融开放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资银行如何走出去。目前我们发现,中资银行走出去能做的业务也非常有限。你如何评价中国银行业这几年走出去的成果?

  潘英丽:中资银行没有太大的积极性走出去,因为走出去会面临几个问题:第一,人地生疏,风险比国内大;第二,国内有较高的存贷款利差,银行赚钱相对容易;第三涉及到人民币汇率问题。

  我个人觉得,中资银行应该走出去,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问题是,我们的市场是个管制性市场,正是这些管制限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国际化。

  《21世纪》:欧美金融业兼并潮兴起时,并没有发现太多中资银行的身影。现在难道不是中资银行入场参股的好时机吗?

  潘英丽:工农中建、国开行都可以出去,但问题是资本金不足,国内信贷业务前几年急剧扩张,银行不得不增资扩股。截至今年5月25日,上市银行的股票市值已经达到股票总市值的21.13%,2010年利润更是占到上市公司全部利润的53%,这显然与金融深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因此,我觉得工农中建此时应选择另一条路,卖掉部分国内分支机构,让民营资本、小银行充分发展。同时,积蓄力量筹备海外分支机构的扩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