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任CEO让惠普版图愈来愈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15:44 来源: 《销售与管理》杂志

  虽然这三个外来的“空降兵”个性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策略是让惠普的版图愈来愈大,直到不堪重负。

  如果进行一个“最爱用外部CEO的跨国IT公司”评选,惠普一定名列前茅。从卡莉•菲奥莉娜,到马克•赫德,再到刚刚离任的李艾科,惠普的董事会似乎更愿意用外来的和尚念经。

  根据物理学中力的合成原理,他们终于通过12年的时间把惠普拉离原来的轨道,拉上了一条前途未知的崎岖小路。

  张狂女商人卡莉:催肥惠普

  即使是一段破碎的感情也有一段美好的开始。

  惠普和卡莉在1999年一见钟情,当时卡莉刚刚摘得《财富》杂志“全美50位商界女强人”排名桂冠,凭借惠普之名,卡莉这个名字很快像摇滚歌星一样家喻户晓。

  在几年之后的一次演讲中,卡莉曾经表示:“来公司之后,我非常清楚新的趋势是什么,科技产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在我们参与竞争的计算机时代,产品之间兼容运行成为必须,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那时,随着郭士纳的IBM以服务为导向转型的成功,计算机服务领域大有作为得到佐证。卡莉决定重塑惠普。惠普公司为此成立互联网事业部,以电子商务为企业中心策略,整合公司原有的软硬件和服务。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尽管惠普公司在所处身的几个领域中面临不同的竞争对手,但真正与其全面交锋的只有IBM一家公司。而且如果单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惠普几乎没有希望超过IBM。2000年,后者的市值达到2000亿美元,年收入达880亿美元,这两项都几乎是惠普的两倍。

  郭士纳是IBM的天使,却是卡莉和惠普的魔鬼。

  并购成为惠普做大的唯一选择,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看看谁是合适的收购对象。2000年,惠普开始与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进行接触。

  卡莉的如意算盘是以180亿美元将普华永道31000名咨询顾问收编,与惠普原有的6000名顾问合力打造惠普的未来。惠普甚至打算收购苹果。但是他们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方案。

  到现在为止,惠普似乎还走在原来预定的道路上,但形势却已急转直下。

  卡莉的最终决定是收购当时PC市场排名第三的康柏公司,卡莉给出的理由是用来扩充惠普多元化的运营规模。卡莉当时更为看重的是并购过来的康柏IT服务部门。因为并购前的康柏在IT咨询服务业务收入的比例曾达到33%,4万名咨询顾问的综合能力并不逊色于当日的普华永道,一旦合并后,新公司组成的服务部门咨询顾问人数是6.5万,而IBM的全球服务专才也不过15万人。

  但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这个决定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康柏公司在当时是个让人尊敬的名字,PC投放量一度超过IBM,成为PC产业王者。很多IT企业的领军人物如刚接任苹果CEO的库克等都有在这家公司的工作经验。1998年,顺风顺水的康柏收购了美国数据公司DEC等多次大规模并购,消化不良,又赶上互联网泡沫,股价暴跌了60%以上。正需要新的突破点的惠普和康柏一拍即合。

  经过初步的试探性接触后,2001年7月19日,卡莉正式向董事会提出并购康柏的计划。

  纸面上,这的确是一次天作之合。在产品构成上,双方各有所长。如掌上电脑方面,惠普的Jornada被市场好评更多的康柏iPAQ取代;在PC领域上,惠普在消费市场上优势明显,康柏则是企业PC领域的领先者。而从收入角度看,惠普每季度在一款符合产业标准的网络服务器上亏损1亿美元,而在自己设计的同类产品上获利,康柏在此业务上的情况恰与惠普相反。惠普的PC主要依靠分销盈利,而康柏的PC业务利润则来自于网络直销。一家公司与微软的合作更为融洽,另一家则和英特尔关系更佳……

  而卡莉的另一个盘算是,与戴尔高度依赖电脑利润不同,惠普可以通过打印机、服务器乃至消费电子产品保持利润,打一场持久战。依靠收购,卡莉试图将惠普打造为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商,不仅像IBM一样提供服务,还像戴尔一样销售电脑,像EMC一样提供存储设备,像升阳一样提供网络服务器,像三星一样销售纯平电视、MP3播放器等消费电子产品。她希望,惠普能“在我们所在的各个产品领域,各个地域,各个客户群取得领先。”

  但这个宏大的梦想首先意味着巨大的风险。2001年7月底,当惠普雇用高盛担任财务顾问,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们真的确定要做这个?”高盛预测,这一消息宣布后,惠普股价将瞬间下跌10%到15%。

  事实证明高盛错了,当年9月3日收购决定发布后,两周内惠普的股价狂泻38%。

  在评估之后,卡莉还是决定收购康柏。2002年3月惠普完成对康柏190亿美元的收购。同年6月,IBM以仅仅35亿美元收购了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

  在这一刻,惠普向左,IBM向右。时至今日,IBM已成为高端咨询业务方面的强手,而惠普在这方面仍然薄弱,不能不说是当日一招错棋拖的后腿。

  把惠普和康柏亏损的PC业务合并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蛇吞象引发严重消化不良,惠普合并后的PC业务在2003年和2004年都没有实现盈利目标。倒是惠普的影像和打印业务使惠普保持了令人尊敬的名声。

  这场堪称奢华的收购使惠普的员工总数增长了两倍,超过30万,即使已经裁员超过10万人。它现在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企业,但速度却异常缓慢。

  卡莉在任的20个财务季度中,7次利润未达华尔街预期,公司股价在这一过程中下跌了55%。虽然属意提升PC业务的竞争力而收购康柏,但百经波折的大交易让其PC业务的利润率跌至0.9%。

  2005年,强硬的卡莉终于为此离职,带着高达4500万美元的补偿金卷铺盖走人。

  赫德:“成本杀手”与“收购达人”

  2004年底,当联想宣布收购IBM的PC业务时,便有人断言惠普也会步IBM后尘,华尔街的股票分析精英曾经建议惠普也卖掉看似不赚钱的PC业务。

  来自NCR的马克•赫德走马上任,这个任命被分析师认为是惠普委婉地拒绝了分拆。这和赫德的简历有关。他老东家NCR公司是一家只有60亿美元规模的小企业,但却具有典型的业务综合性特征,包括高端服务器、软件、桌面设备、外围设备和咨询服务。所有这些,几乎都可以在惠普找到“加大码”的同类项。

  赫德将自己在NCR公司赖以成名的削减成本搬到了惠普,大量裁员、压缩部门、减少研发投入(在马克•赫德离职时,惠普的研发投资只有收入的3%,远远低于其他的IT企业,更不要说是创新型的互联网企业),而对职能部门的成本削减工作,甚至精确到办公室的租金上……

  赫德削减成本策略非常奏效,例如赫德上任后的2006年第一财季,惠普公司的收入只增长不过6%,利润却比前一年增加了30%。

  削减成本,提高效率,在赫德的整合下,康柏的收购效用终于开始显现出来。2006年起,惠普进入良性和快速发展。该年,惠普以917亿美元营收和6%增幅,超越IBM,成全球最大IT公司,同年实现运营利润74亿美元,同比增幅32%。到2008年第一季度,惠普PC出货1297.9万台,占据18.3%的市场份额,连续七个季度压倒戴尔,坐稳全球第一大PC厂商的宝座。

  而事实证明,虽然PC部门带来了高市场份额,但PC市场的低利润让惠普并没有从PC部门得到太多的实际收益。事实上,在2008年的时候PC已经不是值得留恋的战场。PC利润持续降低,这主要是英特尔和微软从个人电脑获得的利润远比PC厂商要高得多。而且苹果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这时,赫德重提向IBM学习,捡起转型IT服务的老战略,但和IBM的瘦身计划相反,惠普依然采用了收购的模式。

  他曾说过:“一个企业三分之二的利润增长来自收购,25%来自公司对竞争对手的胜利,还有剩下的10%来自新的创意。”

  为了让公司“三分之二的的利润增长”有着落,赫德在上任以后立即着手开始为惠普寻找合适的对象,人们戏称赫德和卡莉终于有了相似的地方——都是“收购达人”。自2005年11月到2008年8年,惠普公司完成了近30笔收购,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软件行业的Mercury、Opsware,网络系统的3Com公司,信息服务领域的EDS、智能手机制造商Palm,惠普花了不下200亿美元。

  其中,在132亿美元收购EDS的时候,人们似乎看到了惠普彻底拆分PC部门的勇气和决心。

  在惠普2007年166.5亿美元的服务业务营收中,超过半数来自向其计算机、打印机、软件消费者提供的支持服务,EDS则拥有庞大的企业计算机系统管理业务和企业软件开发业务,惠普对其的收购也称得上是“强强联手”。在当时规模达7480亿美元的全球服务市场,IBM以540亿美元的年收入稳居第一,EDS和惠普的年收入分别为220亿美元和166亿美元。两家公司合并后的规模将位居全球第二,这一点也许是促使赫德下定决心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赫德还坚持走在通过收购来壮大惠普的道路上,可以佐证的是,2010年4月底,惠普宣布计划以12亿美元收购智能手机制造商Palm公司,获得webOS操作系统。惠普对此举表示,该公司能够振兴Palm,使其能够在智能手机市场抗衡苹果、RIM等公司。简言之,惠普希望通过这次收购获得苹果早已拥有的:一个能够完全控制的操作系统,并使之成为旗下所有消费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电视机等的核心。

  《财富》杂志这样评价赫德在任的政策,“赫德痴迷于数字和执行。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处于衰退期和停滞不前阶段的公司最需要的CEO,不过他能否成为一个能够长期引领公司前进的CEO却让人怀疑。”“赫德只想要结果。惠普是在牺牲技术进步和潜在利润的基础上来实现现在的辉煌。它们太依赖于微软的软件,但这种战略的局限性太大。”

  除了控制成本和收购外,还有其他手段来振兴惠普吗?赫德还来不及证明,因为性骚扰指控下台了。

  冒进者李艾科:仓促转型,惠普机会几何

  从卡莉到赫德的10年是惠普数字上最漂亮的10年,却是前景上最糟糕的10年。

  这10年,惠普的口号就是“收购、收购、再收购”,在四面树敌的同时,惠普无节制的拉长着自己的战线,在它漫长的产品线上,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强而有力的挑战。

  在高端企业级市场,惠普跟IBM竞争;在PC产业,惠普和戴尔、联想、苹果在竞争;在移动端,惠普又和三星竞争。此外,它还做大型机。而这几个称得上惠普对手的公司,却大都专注某一个领域。

  现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苹果优势一家独大;在PC领域,联想上升势头明显;IBM也从甩掉PC业务的阴影中走出,今年市值一度超过微软。

  显然,如果这样下去,惠普只会更加地衰弱下去,现实逼迫着他们必须要在众多战线中做出选择。

  从目前IT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两条路是可以选择的。要么苹果化,以消费者市场、以创新型产品把控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为模式;要么IBM化,走向企业级、云计算,走向高端市场。

  马克•赫德在位时,惠普就已经在研发平板电脑,对抗苹果iPad,至少有两款原型机在开发,一款使用Android系统,一款使用WindowsPhone系统。这是因为惠普既不想牺牲与微软的关系,又不想放弃有大量应用程序支持的Android。

  到了李艾科手中,惠普开始推出新的消费型平板TouchPad,它使用惠普自己的WebOS系统,不过WebOS程序缺乏。今年基于Web OS的平板电脑推出以后,市场销售远远低于预期。“美国的一些大型连锁卖场原本大量订货,但见势头不好后便向惠普提出退货。这使得李艾科和董事会很恼火。”所以很快就决定停止基于Web OS的移动设备,并且下定决心处理PC业务。

  此刻惠普的选择,意味很明显,向苹果投降的同时向IBM致敬,惠普已经完全丧失了曾经令人尊敬的地位,彻底成了跟随者。

  应该说,优秀企业变得有点臃肿,焦点不够集中,绝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即便华尔街的宠儿苹果也有过混乱的时代。这家现在的标志性科技公司1997年时已经到了悬崖边缘,他们找回了乔布斯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乔布斯当时的声明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有先见之明:“苹果不会再像这样把触角伸向很多地方,但是在一些极为重要的领域内,我们的存在也将极为重要。”

  但是看来惠普并没有吸取经验。事实上,他们还在持续花着愈来愈多的钱,想要买到下一个大事件。

  可以佐证的是与放弃WebOS、分拆PC同时宣布的另一个消息,惠普准备用117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根据惠普的官方说法,这将从根本上推动惠普的转型。不过一名惠普前高管表示,Autonomy一直在向多家公司兜售自己,包括曾经还在马克•赫德控制下的惠普。然而,即便赫德如此钟爱收购,也并没有同意惠普以Autonomy年营收11倍的价格将其收购。

  IBM、EMC等IT公司早已经在企业数据服务领域有很多投资,惠普花大价钱买下Autonomy之后,惠普的资金是否能承担得起持续的大力投资,以便和上述巨头抗衡;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让收购而来的技术,和惠普产生化合反应,以避免收购Palm的悲剧不再发生。

  当年的IBM在进行了多方考虑后,选择了低调出售PC部门并且卖了个好价钱。而现在惠普突然宣布剥离PC的仓促应对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事先准备好的谋杀,能否获得应有的利益让人怀疑。而且惠普此时的应对显然已经至少晚了6年,在这个疯狂发展的行业中,6年的差距让人对惠普的转型难以看好。

  行业的趋势已经很明显,IBM的转型早已成功,甲骨文也已经初步成型,留给惠普的时间很少。这就是惠普面临的转型之痛,不仅要进行基因改造,还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改造,才能在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

  中插:这10年,惠普的口号就是“收购、收购、再收购”,在四面树敌的同时,惠普无节制的拉长着自己的战线,在它漫长的产品线上,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强而有力的挑战。

  链接:收购事件

  卡莉:2002年3月惠普完成对康柏190亿美元的收购。

  赫德:

  2006年7月45亿美元收购商务管理软件开发商Mercury Interactive。

  2007年7月,16亿美元并购资料中心自动软件公司Opsware,2亿1400万美元收购精简型计算机(Thin Client)和虚拟化软件业者Neoware。

  2008年以132亿美元收购了信息服务领域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

  2009年11月斥资27亿美元收购了网络设备供货商3Com公司。

  2010年5月斥资12亿美元收购智能手机制造商Palm。

  凯西•蕾丝杰科(Cathie Lesjak)将出任临时CEO期间,2010年9月21亿美元收购数据存储公司3PAR

  李艾科:2011年8月,117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厂商Autonomy。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