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被忽视与被打碎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3 01: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贫穷艺术”大师雅尼斯·库奈里斯首次中国个展,期望“展现能量与爱的回归”

  周舒 谢宁馨

  近日的今日美术馆1号厅二层,一件巨大的装置将吸引观众的全部注意力:一人多高的铁板排列成类似长城垛口的样式,其上用铁丝镶嵌着一排排碎瓷片,顶部则放置着厚重的煤块。这是“演译中国”——“贫穷艺术”大师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装置的一部分。展览将一直延续至12月14日。

  库奈里斯对中国的“演译”,包含着他切身的体验。此前六个月,库奈里斯游历了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从实地获取材料并组装。他说,展览的灵感,“很多来自我过去了解的中国,与现在了解的之间的冲击,所形成的感觉。”

  反抗“高雅”

  今日美术馆二楼展厅弥散着咖啡苦涩的清香,这味道来自三列竖直悬挂的薄铁片,每一片上堆着一小堆咖啡粉;三楼则笼罩着烈酒的气味:九张铁桌子拼成“K”字形,上面摆着4600多个小玻璃杯,盛满了北京产的二锅头。

  铁板、黄铜、刀具,带有个人记忆的帽子、中国纸灯笼,甚至气味……都可以构成库奈里斯的创作材料。他最常用的材料还有用旧的外套,其以往作品中就有以女士衬衫做成的作品。这次展览中有一件名为“长白山”的作品,六件揉皱的军大衣从铁幕的孔洞中倒垂下来。另一件作品,一件夹克被拴住领子悬挂,口袋塞满碎瓷片。策展人黄笃将库奈里斯的材料运用概括为:“一种交织着质朴的戏剧性和诗性的美感。”

  “贫穷艺术”是1976年意大利评论家切兰提出的概念,以概括一批年轻艺术家的风格。他们主张使用开放自由并且具有批判性的艺术语言。在材质选择上,“贫穷艺术”家经常选用废旧工业材料、日常用品,以及一切“被忽视”的材料,以此来对抗传统的“高雅”艺术。

  18岁从希腊坐上火车前往罗马的库奈里斯,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不过,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认为:“穷画派(即贫穷艺术)代表的理念是朴素和简洁。所以用‘贫穷’两个字其实不太合适,应该是朴素和简洁的画派。它是对过分装饰和媚俗的反抗。”

  由于对当代艺术影响深远,库奈里斯常常被称作“与博伊斯同样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师”。他对媒介和材料的开创性运用尤其引人注目:1967年,他的装置作品中出现了鹦鹉,而到1969年,罗马一场名为“无题”的展览里,库奈里斯直接将12匹活马牵入画廊,引起极大的轰动。将动物作为材料,也是自他开始。差不多20年后,才会有达明安·赫斯特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一只保存在充满甲醛的玻璃柜中的鲨鱼。

  库奈里斯认为作品最重要的是空间感:“对我来说,重要的不只是把12匹马牵入画廊,而是将它们拴在画廊四壁,以及界定平视空间的四周”。这种对空间的处理,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看到,他将此称作“戏剧性”。在他看来,“从卡拉瓦乔到现在,‘戏剧性’在作品中至关重要”。

  实现能量与爱的回归

  展览在加入中国元素的同时,更多展示的是“朴素的力量”。荷兰艺术家鲁迪·福克斯评论道:“中国的特殊环境激发了库奈里斯的灵感,他创作了形式更加多变的作品,还赋予了他们一种深沉、宁静的情感。”库奈里斯在中国的旅行包括上海、北京、云南等地,但他甚至不愿意将这次展览称作一个“项目”:“不应该用‘计划’或‘项目’来谈我的作品,因为很多创作都没有一个理性的构想。”

  黄笃认为:“与中国艺术家打碎瓷器是为了批判不同,库奈里斯收集瓷片并恢复其形式,是源于爱。”在这种有意为之的排列行为中,瓷片获得了“如同字母一样的视觉节奏和音乐谱子一样优美的形式”。正因承载着个人以及文化的记忆,冰冷的物质变得生动起来。他认为库奈里斯将物质塑造成了“某种具有理性思考和观念意义的媒介”。

  当问及最想给中国观众带来什么时,库奈里斯说:“我最想带给大家的就是能量。在中国这么大的空间,我感到一种能量,而且是一种平衡分布的能量。”此外还有诗性与爱,“诗歌背后的动力来自一种爱。所以,我想通过这次展览展现能量与爱的回归”。他自己也评价自己的作品很多都是“关于能量”——“艺术家拥有能量,他们一直在发现和体验”。尽管以“前卫”、“实验”著称,而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根本不是一个有实验性的人。我的作品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实验品。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本文图片由今日美术馆提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