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的专业价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3 01: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胡润峰
某券商最近出具的一份上市保荐书,其推荐结论部分与另一份已上市公司保荐书的推荐结论一字不差,连公司名字都一样。业内人士一望即知,显然是做材料的时候直接粘贴过去了。
出现这样的乌龙,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但复制加粘贴向来是制作类似材料时的法宝,业内也是众所周知。
有位资深投行人士告诉笔者,若干年前,他操刀招股说明书,其中一个章节无国外现成模版可供借鉴,只得自己堆砌了一些正确而无用的套话。始料未及的是,从此这段文字几乎出现在所有招股说明书的同一章节中,无论是何种行业、哪家公司。
这种情况,要么说明有些专业人士并不靠谱,要么说明有些文牍实属多余。当然,券商为上市公司所作的推荐结论绝非多余。
投行位居金融生态链条的顶端,一向以专业性、高素质著称,拿着天价薪酬,所付出的无非人力资本。其价值在于连接企业和投资者,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但仅就国内情况而言,由于上市审批制人为造成上市项目的供不应求局面,在IPO业务方面基本无须投行牵线搭桥。
所以,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承销商(其本意是发行不利则须包销未能售出的股票)这个名号对国内的投行是不相符的。
21年来,待上市公司因缺乏足够机构投资者询价而中止发行的,仅八菱科技一例而已。
既然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四处张罗机构投资者,投行的价值已丧失大半;至于帮助公司按照发行上市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做好安排,这其中本也要求很高的专业性。但在国内,仍要打个折扣。
笔者曾向另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请教,国内投行的专业价值何在。他沉吟半晌后说,当年中国人寿、中海油等到境外上市,交行建行等到香港发股时,如何把这些公有制巨无霸、“技术上濒临破产”的银行,包装成境外投资者所能接受的公司,确实需要足够的专业水准以及一定的创新突破能力;类似情况只要有了成功案例,后来者便只需模仿即可,对专业性的要求大大降低。国内目前的情况是,投行业务的核心就是拿单子;拿单子主要就是拼关系。
作为卖方中介,投行还应该为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尽责。在制度安排上,为了改变作为买方的投资者在信息上的弱势地位,投行需对上市公司的有关文件做出仔细审核和披露并为之负责。但有些投行在这一点上也难逃失职之嫌,千方百计帮助公司粉饰甚至造假的案例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有家大型公司上市。这家公司的业务比重中,地产占比颇大,也可以说是半家地产公司。偏偏地产是本轮宏观调控的靶子所在,限制地产公司上市融资是人尽皆知的政策意图。于是,投行等中介机构煞费苦心,数易其稿,生生将这家公司的地产色彩处理得毫不起眼,并在公司名称中突出了另一块符合政策导向的业务。
当投行圈的朋友把这个故事当作成功案例告诉笔者的时候,笔者为A股的投资者感到悲哀。
(作者为本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