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出新招对付"中国模式" 把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当靶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4 07:4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竞争中立”,这是美国国务院负责经济、能源和农业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不久前在纽约外国记者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提及的概念。根据霍马茨会后对记者的解释,“竞争中立”的意思是使竞争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其核心是对现有国际经济规则进行更新和调整,以“弥补现有的国际经济规则无法保证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公平竞争的缺陷”。
挖出所谓来自中国竞争力的威胁
美国为什么提出“竞争中立”概念?竞争受到了哪些“外来因素”干扰?“竞争中立”又如何排除“外来因素”干扰?记者围绕这些问题调查后发现,最近半年多来,霍马茨曾在多个场合提及“竞争中立”,而他提出这个概念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中国模式的挑战”。
提出“竞争中立”有一个潜台词,即认为中国模式对美国的经济、安全和世界影响力以及国际经济秩序已经构成直接、重大威胁,“竞争中立”将使中国的国有企业不再因与政府的各种联系而具备特殊的竞争优势。
霍马茨曾表示,冷战结束后,以国家为后盾的企业如国有企业、主权基金等进入了市场,且竞争力越来越强,已成为全球强有力的竞争者,其发展速度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更快。中国在这方面最为成功。具体表现为中国国有企业借力政策支持,实现了规模经济,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销售和投资新技术的能力,进而提升了总体竞争力。与此相对应,美国公司不仅在中国市场与中国国企竞争处于不利境地,而且在美国市场甚至第三国市场中也面临被动局面。由此他得出结论,中国模式“扭曲”了竞争,并在多方面对美国的就业和竞争力构成了直接威胁。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中国模式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构成了严峻挑战。他在几次演讲中均表示,开放市场和私人资本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成为世界共识,但这种共识正面临国家资本主义的挑战。许多国家不遵从西方的自由模式,比如中国,拥有庞大的金融资源,能有力地帮助国有企业增强竞争力,甚至不需要外来投资。
据霍马茨透露,“针对所谓中国模式对我们的竞争力和全球体系的挑战,国务院最近进行了很多思考”。他最近在华盛顿美中商会的一次演讲中称,美国正在经合组织内与其他成员国和经合组织秘书处,对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重大调整,在贸易和投资两方面更新现行国际经济准则,特别是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制订“竞争中立框架”。该框架包括一整套政策建议,从税收中立、债务中立、规则中立、保证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利润率具有可比性、保证国有企业的价格形成方法反映实际成本等方面入手,确保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从而解决国家资本主义对公司治理、贸易、投资和竞争等带来的问题。美国希望通过确立新的游戏规则,来避免中国等国家利用各种刺激手段使竞争力向国有企业倾斜,以实现美国的竞争政策多边化并适用于解决中国国内争端,同时更新经合组织现有的国企公司治理指导原则。据悉,该框架的部分起草工作目前已近尾声。霍马茨认为,美国及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并做出了政治承诺,这将保证起草工作不久就能完成。
意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优势
为了向更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竞争中立”政策,美国还准备积极参加联合国贸发会议,同中国展开两种经济模式的论战,争取更多的非经合组织国家支持。在霍马茨看来,中国等倚重“国家资本”的国家视联合国贸发会议为推销其模式的重要场所,国家主导产业政策已成为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主题。对此,美国不能袖手旁观,必须积极参加会议,宣传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优势,强调公平竞争将为各国带来新的机会。此外,美国还将利用联合国贸发会议这一平台,争取更多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支持,促使其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认识到,赞成和实行国有企业制度对他们是不利的,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与拥有更多资源的中国竞争。
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争取将“竞争中立”内容写入双边或区域性贸易协定。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将针对国有企业制定专门的章节,以重点解决投资方面遇到的问题,力求通过新的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在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为今后的贸易自由化在关税和非关税方面(如知识产权保护)确定更高的新标准。
近年来,美国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世界需要制定和更新国际经济规则与规范,以解决国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问题。10月14日,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可以说是对美国政府有关立场的进一步阐释。她明确提出,要建立“公正、自由、透明和公平”的全球体系,并呼吁“经济价值观相同的国家需要制定和落实新的协定和机制,以确保公平竞争”。
点评
张宇燕(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也就是说,市场在中国已经成为配置资源最主要的途径。中国的国企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它们必须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必须按照市场的原则运营。换言之,市场已经成为国企最强有力的约束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在今天的中国,国企以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产出大约只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0%,同时,非国有经济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专利发明的65%,技术创新的80%,进出口贸易的85%以上。由此看来,说国企在中国一家独大是严重违背事实的。
当一种文明或一个国家发现自己处于衰退周期时,它通常会做出两种反应:其一是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完美或干脆做错了;其二是寻找替罪羊,询问是谁让自己陷于如此境地。显然,第一种反应是出于积极向上的态度,而第二种反应却选错了方向。大多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者都认为,美国不仅仍旧是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最擅长在挑战面前发挥自身潜力并发展壮大。美国今天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更多地做出第二种反应,即通过制定“竞争中立框架”来维持、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倒真是让不少中国人对美国的自信和美国的未来产生了一些其他想法。
刘友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美国高官的言论是个伪命题。在所谓“公平竞争”问题上,罔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履行相关承诺所取得的进展;在商品市场开放领域,罔顾中国对外国公司全面开放的基本事实;在投资领域,罔顾中国对所有外资开放的基本事实;在贸易领域,罔顾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受益者这一基本事实,美国方面不时依据过时的经贸理论,依据有选择的数据对中方提出莫须有的指控。
从战略上看,“竞争中立”论旨在推动修改国际经贸合作规则,以期削弱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抬升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门槛。为此,美国正在积极拼凑国际联盟,为其通过多边途径“修理”中国提供舆论和法理支撑。
从政治上看,美国提出“竞争中立”论,旨在“应对中国模式的挑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模式受到国际社会质疑,导致美国经济地位衰微,致使对中国经济依存度进一步增加。美国深感中国的加速发展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构成了现实的挑战,于是再度编造“证据”,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经济工作不力的视线。
从经济上看,美方提出“竞争中立”论,旨在迫使中国超越发展阶段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迫使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为美国公司凭借强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提供舆论支撑,为美国扩大对华贸易提供政策铺垫,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制造方便工具。
朱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的国有经济是否造成不平等竞争关系暂且不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华为目前也在接受美国的调查。美国所谓的公平和平等,只是自以为是的偏见,实际上是在强人所难,不过是单方面追求美国经济竞争力的结果。
其实,欧洲在上世纪80年代也很流行国有经济。每个国家现存的经济成分或者经济政策都是由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