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特供”“专供”供出了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02:45 来源: 郑州晚报

  

“特供”“专供”供出了啥?
“特供”“专供”供出了啥?
“特供”“专供”供出了啥?

  □张东阳(河南)

  近日,鲁花食用油、燕京啤酒等纷纷“变脸”,过去包装上突出的“人民大会堂”字样悄然失踪,从招摇过市变得羞于见人。据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是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国家工商总局等4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特供”“专供”等标识清理整顿的专项行动。相关人士透露,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一年的费用在500万元。(11月23日《南方日报》)

  曾几何时,“特供”“专供”产品确实是属于极其特殊的群体的专利,相关产品也极其稀少,可谓是物以稀为贵,但现如今,“特供”“专供”已经泛滥,凡是有点名堂的产品,纷纷都打起了“特供”“专供”的牌子,所涉及的产品也由以前的烟酒等扩大到茶、饮料、食品甚至其他日用品,“特供”的对象已远不止特殊群体,而是特权或富有一族,甚至在市场上也能很容易地买到“特供”产品。

  这些“特供”“专供”产品,仅因为其多了这样的字眼就使价格大幅攀升,由于这种产品能满足人们对身份和地位的“提升”需要,因此不少类似产品“销量”总是很不错。精明的商家看到这一“商机”,于是连“众多企业”都打上了“人民大会堂”“特供”“专供”的字样。

  “特供”“专供”产品泛滥,不仅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一些以政府机关等冠名的“×××专供”“特供×××”的产品,还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为“特供”“专供”都是以巨款埋单、铺张浪费甚至是以腐败为前提的。日前有媒体报道,配置、功能相同或类似的电子产品,被供货商贴上“专供政府采购”的标签后,竟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高出不少,显然,这一采购背后暗藏着挥霍浪费和腐败。

  因此,对“特供”“专供”产品,决不能一“清理”了之,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深刻反思这种产品泛滥的深层原因,从人们对特权和“特供”“专供”等产品的盲目崇拜的“特权思维”思想源头上进行围追堵截和根本性“清除”,同时采取有利于树立节约、节俭及对官员公务等挥霍性行为的监管,才是根本之策,才有可能让“特供”“专供”不再卷土重来。没有“特权”撑腰,没有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一年的费用在500万的“特权”底线,“特供”产品决不会如此泛滥成灾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