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世说岛国的决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6 08:4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方亮

  地缘政治史上时常出现一种“岛国视角”,偏居一隅的英国人用这种视角看待欧洲大陆,美国人用同一种视角看待欧亚大陆。他们孤悬海外,海洋而非陆地成为他们可资依靠的屏障与天地。对于他们来说,那个可以真正左右世事的“世界岛”终不是自己能够或值得染指的。既如此,便让那上面保持不断的争斗,不让任何一方称王称霸。如此,则可维持霸权,最不济也可尽享一方安乐。

  澳大利亚人也操着同样的视角,悄悄地窥视着那个对它而言有些庞大的欧亚大陆。

  只是,这个既是最小的大洲也是最大的岛屿国家毕竟不是一方强权。他所能做的,便是为自己寻找一个依靠,对付这块大陆上出现的任何超级强权。

  所以,当中国强势崛起,而它选择让美国人前往达尔文港派兵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一点都不使人感到意外。几十年来,这个国家一直是这样做的。想当年,他甚至将举国兵力的指挥权完全交到美国人麦克阿瑟手里。这里没有任何鼠目寸光,没有任何背信弃义,有的不过是“岛国视角”这一地缘战略传统的又一次现身。

  时针拨回到70年前,当这个国家嗅到二战的烽烟时,在那里当政的总理科廷十分清楚,日本人已经越来越近了。

  遥想当年,“黄祸论”的众多鼓吹者中曾有一位从澳大利亚走出来的干将,查尔斯·皮尔逊。这位曾凭借自己对中国的预测而在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世界中搅起一番波澜的政论家称,中国在未来将独占亚洲市场,并且在国际市场中稳操胜券,中国人将遍布世界各地,“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到那时,白人将遭到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的羞辱。”

  抛去对中国人的丑化,“在国际市场上稳操胜券”以及“中国人遍布世界各地”等预测,审视当下的中国与世界,倒还真是应验了。但不管准确与否,一个值得提及的事实是,在皮尔逊种种的预测中都没有提及日本人。与他同时代的“黄祸”鼓吹者没少用“佛祖”指代日本人以及用“巨龙”指代中国人而将其看做白种人未来要面临的两种威胁。但皮尔逊却忽视了日本。他曾认为,如果中国实现工业化将十分可怕,可他却没想到日本人率先走到了这一步,而且其可怕程度要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所以,当二战中日本人打到大门口,科廷穿梭于各地为澳大利亚的安全奔走筹划时,或许他也在暗暗嘲讽自己的这位老前辈。但日本也好,中国也罢,对于偏居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来说,都被看做来自“世界岛”的威胁。这个昔日被大英帝国用来流放犯人的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作为领导者,科廷必须作出选择。

  此时,昔日的大英帝国已在德国纳粹的攻击下自顾不暇、疲态尽显,科廷十分清楚,昔日的宗主国已经无法再保护孤悬海外的澳大利亚,于是他果断地拒绝了丘吉尔将澳国军队调至别处的要求。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美国。

  在此之前,美国让澳大利亚极为失望。当欧亚大陆的两端出现德国和日本两个法西斯强权,华盛顿将更多的力量用来对抗大西洋另一边的德国,而对太平洋对岸的日本选择了近乎绥靖的战略。罗斯福将大把大把的美元抛给中国的蒋介石,却也从未停止与日本方面眉来眼去。这很容易理解,太平洋毕竟比大西洋宽多了。

  但是,最终这一切都被投向珍珠港的炸弹改变了。

  于是,科廷终于等到了美国人的回心转意。

  1942年3月21日的早上,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迎来了一个好天气,而整个澳大利亚也都在热切盼望着一位“救世主”出现在这座城市中。就在一个月前,日本空军刚刚轰炸了这个国家的达尔文港。这个远离大陆纷争的年轻国家第一次遭受如此惨痛的战争蹂躏。他们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次考验,轰炸中澳军甚至连防空火力都没有。所以,和科廷一样,整个国家都将希望寄托在了美国人身上。而华盛顿准备派来一位将军,澳国民众已然将其称为“救世主”。

  上午9点52分,人群中突然传出一声:“他来了!”人群突然失去控制,所有人都在向前涌,想早一点见到“救世主”。当这个大人物从车厢里钻出来,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他就是美国将军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大步流星地走到一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话筒前,大声向人们喊道:“美国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海空封锁,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组织对日本的反攻,我们会突破日本人的封锁,我们一定会打回去的!”

  现场的6000多市民听到这鼓舞人心的讲话抑制不住地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响彻云霄。

  此后的故事无需赘述,一场太平洋战争拯救了澳大利亚,成就了麦克阿瑟,而他的大军也就是从刚刚遭到日军轰炸的达尔文港出发,进而解放太平洋的。科廷也就此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广受尊重的政治家,他与“救世主”麦克阿瑟商议战情的照片成为这个国家最为著名的照片之一。

  在此,需要思考的东西有很多。当科廷焦急地向美国人求救时,华盛顿为何不为所动,为何直到珍珠港事件之后才伸出援手?答案很简单,同样是“岛国视角”,充其量只是地区强国的澳大利亚的战略思维根本不可能与作为全球强权的美国完全一样。70年前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同样如此。奥巴马宣布在这个颇富历史意义的达尔文港驻军,谋划的仍是美国的“世界岛”战略,而澳大利亚想的不过是“大树下面好乘凉”。

  70年的时间,“世界岛”已然大变样,皮尔逊的预言部分成真,中国真的已经强大起来。所以,无论从哪种历史思维来看,澳大利亚再次求助美国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实际上是抛给中国的一道思考题,面对不信任,该如何行事?面对不过是谋求“大树下面好乘凉”的众多中间国家,又该如何谋划?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