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东亚整合迷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许钊颖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最终推动了东亚地区整合加速。但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从2009年开始,因一系列安全议题的上升,东亚整合受到牵绊。美国、俄罗斯入局的东亚峰会刚刚落幕,人们却看不到东亚整合的进一步前景。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高调重返东亚,成为人们关注的主线。
针对东亚地区经济金融合作、地区安全问题、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美关系等各国关系议题,《第一财经日报》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对话。
如何共同面对美元陷阱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9月份,欧债危机之下美元大幅升值,国际资本流动从韩国、印尼等经济体撤出,韩元、菲律宾比索、印尼盾、泰铢等众多货币均出现较大幅度贬值。10月份,韩国与日本宣布货币互换额度从140亿美元大幅扩大到700亿美元,清迈协议的多边化也在推进。从当前国际金融格局来看,东亚金融合作前景如何?
杨沐(资深研究员):东亚的金融整合政策实际上在前几年就提出了。1998年第一次东亚经济危机后建立了清迈协议。但这一合作思路最初进展缓慢,最近几个月的欧美经济危机,重新提醒东亚地区领导人推进合作的紧迫性。
这次欧美危机是长期问题,不可能在短期解决。危机不仅牵涉到金融体制,而且牵涉到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目前有短期、暂时的解决方案提出来,但大家对最终能不能实现还有很大的怀疑。
最近几个月,东亚已经出现了类似2008年下半年的本币贬值、资本外流的情况。这意味着欧美的金融危机确实影响了东亚,比如欧美企业要求收回资本和投资导致的韩元贬值,以及国际资本在中国香港地区市场做空人民币、做空中国几大银行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个比较大的反应。其中之一是10月19日韩国总统李明博跟到访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谈了一个货币合作基金方案,货币互换规模也从原来的140多亿美元变成700亿美元。这些行动都表明东亚国家已经把货币合作提上了自己的议事日程。
实际上,东盟国家更加需要这种合作。在欧美的金融危机下,东亚国家包括东南亚只有更紧密地团结起来才能有出路,否则对东亚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危险的。
尽管很多东亚经济体表面情况很好,但一出问题,甚至不是自身问题,东亚经济体就有可能出现倒退,重回两次危机时的状态。
东亚国家应该做好准备迎接这种挑战。但是,过去几年,东亚国家似乎忘记了这种合作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危险的。
日报:有人说,中日两国在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中存在竞争关系,这阻碍了亚洲金融整合、货币统一的前景,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杨沐: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目前东亚金融的每项合作都要考虑是否形成统一的货币,考虑谁主谁从,合作就难以继续下去。实际上,清迈协议里中国和日本的出资比例是相同的,这些都可以商量。
就目前的合作方案来说,东亚整合有可能跟欧洲完全不一样。东亚要不要统一货币?现在完全不需要谈这个问题。现在需要谈的是,大家如何共同面对世界的货币风险,特别是美元陷阱,如何增强东亚的互相支持能力。
首先要增加货币合作,其次大家可以讨论汇率问题。因为,未来有出现贸易战、汇率战的可能。过去两年,东亚经济区有些国家的汇率政策比较宽松,有些国家的汇率政策比较谨慎,这引起了一些国家的矛盾。
日报:东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外汇储备库,清迈协议也推进了多边化,但在2008年韩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现资本外流的时候,却并未向储备库求援,还是最终与美联储签订了美元货币互换协议并得到了援助。你如何看东亚金融合作机制的有效性?
杨沐:我觉得韩国的做法很正常,因为现在的世界体系还是二战后美国所主导建立的体系,东亚国家传统上都认可美国的霸权地位,大家已经习惯于在发生问题时向它们求援,而忽视东亚国家自己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当前的债务危机已经表明,欧美国家已经没办法再通过以前的结构来解决问题。欧洲国家已经破天荒地向IMF求援。前几个星期,《华尔街日报》发了篇短文,也在谈如果美国也向IMF求援怎么办。这是很有新意、也很现实的问题。目前危机状况下,最有条件提供资金的是“金砖五国”。“金砖五国”整个的外汇储备达4万亿美元,其中3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东亚国家加起来是5万多亿美元。
东亚众多合作机制利弊
日报:我们看到,仅就东盟而言目前就有好几个合作框架,相互间存在差异和重叠。东盟怎样首先去协调这几个不同的框架呢?
黎良福(副所长、研究员):当一个体系很健全、很严格的时候,灵活性就差了。东盟是一个开放式的、松散式的机制。不同的机制其实表现了东盟不同国家的利益。现在东亚有个目标,就是走向东亚共同体,但现在没有一个机构能成为走向东亚共同体的唯一机构。
目前比较实质性的机制就是包括“东盟10国”,“10+1”和“10+3”。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非正式伙伴国、1996年成为正式伙伴国,中国和东盟的关系相当密切。在很多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下了很大的工夫,比如从云南、广西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区域合作的框架,都给“10+1”东盟和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实质的效应。
仝月婷(高级研究员):东盟和东南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合作机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偏好,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的立场就不一样。可以说,这是地区合作的一个弱点。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合作,走得会比较慢。不过,走得慢也有好处,就是可以容忍和容纳不同的东西。
日报:就新加坡而言,会对不同的机制有优先性排序吗?
黎良福:新加坡强调的是东盟,也同时强调“10+1”、“10+3”、东亚峰会等。有些学者说新加坡比较倾向美国,会认可东亚峰会邀请美国或俄罗斯加入以淡化中国的影响力。有些人说东亚峰会是针对中国的。我的看法是,针对中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希望各个大国的加入能够使小国,比如新加坡,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有人把新加坡和美国看成是盟友,其实我认为双方只是相对的好的朋友。我觉得,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互信可以逐步提高。
美国更需增加透明度
日报:自2010年中国和东盟部分国家出现了摩擦,有人说这是美国重返东亚战略造成的结果。我们应如何看待东亚合作中的外部因素,比如美国扮演的角色?
薄智跃(高级研究员):应该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一直比较好。中国一直以来的重点在于与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到2010年突然发生急转。我觉得,这和美国的战略调整有很大关系。美国需要重返亚洲。
美国在东亚的经济投资一直都存在,美国的战略转移其实是军事转移,军事战略转移需要有个借口,所以2010年7月就借东亚峰会在越南召开的机会,把南海问题炒作起来,让各国选择站队。如果是经济问题,我觉得东南亚很多国家都会站到中国这边。
美国的硬实力实际上是在军事方面,软实力就是话语权,这两点都使美国占有很大优势。所以美国一把这个问题炒作成军事问题,大家就都要跟美国。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新加坡是小国,需要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如果大国关系好,他的生存空间就比较大,如果两个大国发生矛盾就比较麻烦。
经济为主题的议题一般都是合作,所以没有太大矛盾。但如果出现军事议题、安全问题,那就是零和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选一边,在选的过程中肯定选美国,因为美国军事力量是最强大的。
王翰灵(访问研究员):美国重返亚洲是不是一种包围、遏制中国发展的“阴谋”,现在全世界都在猜疑。美国极力说服中国和世界,说其重返亚太不是为了遏制中国,而是要保持接触。但有很多证据表明,美国自提出重返亚洲战略以后,便在中国周边制造一系列的事端,使中国的周边局势骤然紧张。
美国除了自己亲自上阵,跟中国周边国家在南海、黄海和东海大搞联合军事演习外,还驱使周边国家来跟中国搞对抗。比如,去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高调宣示它在南海有“国家利益”以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纷纷跟进,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7月份希拉里跑到印度给印度扣上一顶“亚洲领袖”的高帽,鼓动印度扮演“更大胆的亚洲领导者角色”,印度受宠若惊,之后便气势汹汹地到南海来搅局,跟越南签订南海油气开发协议,并加强与越南的军事合作,包括印度军舰可以使用越南的军港、训练越南军队、向越南出售先进导弹,甚至向越南转让核技术。近来,有媒体报道,新任“亚洲领袖”印度的军方称印军可同时向中国和巴基斯坦开战,并且在96小时内取胜。
日本近来也高调介入南海问题,跟印度和菲律宾一起向中国叫板。美国还跟澳大利亚签订军事协议,增强美军在澳的军事存在,加强对南海方向的围堵。在这些事实面前,美国无法说明它重返亚太是来交友、行善的,而不是针对中国而来的。
美国一直要求中国增加透明度,其实美国更需要增加透明度。目前,中美双方在诸多重大战略问题上互相猜疑,这不利于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不看美国怎么说,关键看怎么做
日报:你认为应该怎样改善这种相互猜忌的情况?
王翰灵:美国国内有些人出于冷战思维和私利,不停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寻找敌人开打。希拉里说了,美军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后不能回家,要转向东亚。
中国找到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美国没有。美国因为阿、伊战争欠下巨额债务,给美国人民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源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民都受到不利影响。“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一个主要诉求,就是要求美国政府停止对外战争、改善民生。现在很多全球性的问题都需要中美两国合作应对,中美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不应该成为冲突和对抗的理由。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扩散等诸多全球性问题才是两个大国关系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中美之间存在不同利益的情况下,互相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就成为双方合作的关键。中美关系有时会出现波折,就是因为美国不尊重甚至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另外,在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和海洋划界争议方面,美国表面上说它保持中立,实际上在背后挑拨和鼓动有关国家跟中国对抗。比如,去年中国渔船和渔民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被日本扣押的事件中,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美国军方就出来表态说,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以此支持日本的对华强硬立场。其实,钓鱼岛问题本来就是因为美国在1971年故意将之连同琉球一并“移交”给日本,而在中日之间埋下争纷的种子。美国不能推卸责任。
南海问题幕后同样有美国的影子。美国表面上说对南海争端不持立场,但实际上美国政府频繁就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支持有关国家与中国对抗。中国民众普遍认为,美国就是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的幕后支持者。人们不是要看美国说什么,而是要看美国做什么。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整个21世纪,中美之间都可能在互相猜疑、竞争而有合作的情况下度过。中美关系不光涉及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它影响整个世界格局和发展走向。
所以,我希望中美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会越来越多,经济上会越来越相互依赖,建立和加强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同时对世界也会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