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谭浩俊:当前中国经济应力求四个平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谭浩俊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主要特征仍是经济增速放慢,而不是下行。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早采取应对之策,避免经济从增速放慢转向下行。具体的,要力求实现四个方面的平衡。

  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中找到比较合理的平衡点。积极寻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平衡。在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时,如何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平衡。必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

  11月23日,汇丰银行发布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8,低于上月终值51。这一数据不仅跌破50的“荣枯线”,更创下32个月以来最低。有分析指出,PMI低于50表明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

  经济增速放慢,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出现下行的风险,需要冷静分析、客观对待。一方面,放慢与下行是有很大区别的,放慢不一定下行,放慢既有可能是被动的,也有可能是主动的,而下行则主要是被动的;另一方面,如果认识不清、掌控不力、措施不当,放慢也可能演变成下行。一旦出现被动下行的局面,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风险。

  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虽然主要特征仍是经济增速放慢,而不是下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特别是欧债危机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加之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如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低迷、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外汇占款明显下降等,经济出现下行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早采取应对之策,避免经济从增速放慢转向下行。具体的,要力求实现四个方面的平衡。

  这当中,如何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中找到比较合理的平衡点,是当前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众所周知,10月份的CPI重新回到了“5时代”,且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后两个月的增幅还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这是否预示着通货膨胀的警钟已经解除,为了防止经济出现下行风险,可以不顾通货膨胀危险,全面放松政策。

  显然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一方面,CPI涨速明显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各项调控措施,尤其是各项行政手段作用的结果,就流动性过剩而言,通货膨胀的警钟并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10月份CPI增速回落,与发达经济体全面陷入经济低迷有关,一旦发达经济体全面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又会爆发,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又会加大。同时必须注意,CPI增速回落,与我国经济增速放慢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如何防止经济出现下行风险问题上,必须继续把防止物价上涨、防物价反弹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寻找控制物价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的平衡点。战略上,要纵观全局,尤其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灵活性;战术上,要以微调为主,合理运用各项政策工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出现“硬着落”,产生大震荡。

  那么,如何避免经济出现“硬着落”呢?笔者认为,在政策工具的运用上,要改变一味运用货币政策手段的做法,尽可能地增加一些财政政策手段,积极寻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平衡。

  我们注意到,在货币政策调整方面,对小微企业实行专项金融债支持、对浙江部分银行恢复存准率等,已经体现了微调的做法。显然,这还不足以缓解目前企业资金困难、运行艰难的局面,而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大的支持。问题是,要想明显松动货币政策,也是不现实、不可行的。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财政政策的调控能力,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整作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减税力度。当然,减税也不能“一刀切”,而必须采取结构性减税手段。关键是减给谁,怎么减,能不能减到实处。

  毫无疑问,减税的重点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减税的手段则是降低税率、提高起征点、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这方面,建议中央能够从今年尚没有花完的财政资金以及超收收入中,腾出一部分来用于对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困难企业和弱势群体的补贴,既可以体现政府对企业和群众的关心,也可以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好财政政策手段,对缓解货币政策调整的压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基于目前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宏观数据还不能准确反映微观实际的现状,在政策的运用和调整方面,还必须积极寻找宏观与微观的平衡点。因为,虽然从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利润水平、居民收入增长等看,情况还比较乐观。但是,在微观层面上,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等,与宏观经济数据所反映的情况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在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时,如何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平衡,有效化解和解决微观层面的矛盾与问题,也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从社会与经济稳定的角度分析,解决眼前的困难和矛盾无疑是最现实、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考虑长远的利益。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是一种考验,但是,也是一种机遇。如果能够化危为机,就能变坏事为好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

  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基本的看法是,不能单纯地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和矛盾而忽视长远的利益,而要立足于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技术创新,改变目前产业过于传统、产品层次过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一切政策措施,都要为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竞争力的提升与增强服务。哪怕暂时出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现象,也要坚持这样的目标,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只有早做谋划,积极应对,才能确保中国经济不在此轮危机中出现大的震荡和风险,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