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好孩子”不仅仅是夸出来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1:35 来源: 郑州晚报

  □赵光瑞(河南)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近日要求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群众中道德模范典型的宣传力度,坚持正面报道,多报道“好人好事”、“好人有好报”,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的社会风气也要靠大家讴歌和鼓励好的现象,从而才能遏制不好的现象。”(11月29日《南方日报》)

  我不大赞同汪洋把群众比喻成“孩子”的说法。群众是孩子,谁是父母?但汪洋的话也表明了一点,即“孩子”的表现,同外界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责任并不完全取决于“孩子”自身。笔者同意汪洋这一看法。不过我还认为,好孩子不仅仅是夸出来的。仅仅靠“夸”,未必就能够“夸”出好孩子。很多方面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好孩子”也是示范出来的。我们常说,父母、老师是孩子行为的示范者,父母、老师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对于孩子会产生良好影响;父母、老师所表现出的不好的行为,也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坏的影响。很难想象,父母一身毛病,却整天夸孩子,孩子就能够一尘不染,成为一个好孩子。我们虽然不能把社会的管理者看成群众的父母,但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影响至关重要,很多不良现象源于一些管理者的陋习示范。

  “好孩子”又是引导出来的。这里的引导,不仅指的是教育引导,更是社会现实的引导,而后者才是决定因素。如果鼓励大家做“好孩子”,那么就要奖励“好孩子”,重用“好孩子”,优惠“好孩子”,这样才会引导出现越来越多的“好孩子”。存在决定意识,现实中大家都不愿意做“好孩子”,或是都想远离“好孩子”,那一定是社会存在着毛病。如果是这样,你再夸,也不可能夸出“好孩子”。

  “好孩子”还是呵护出来的。就算你夸出来了“好孩子”,但是如果不注意呵护,甚至“好孩子”在现实中处处碰壁,社会并不为“好孩子”提供及时、实质的帮助和支援,就不会有人愿意做“好孩子”,反之,还会让更多人害怕做“好孩子”,远离“好孩子”。“好孩子”的产生必须有合适的土壤。

  一个社会缺乏“好孩子”,决不是“孩子”的错。社会需要认真反思,社会为“好孩子”都做了些什么?夸,是社会的责任,示范、引导、呵护,同样是社会的责任。唯其如此,“好孩子”才会越来越多,人们才会愿意做“好孩子”,“好孩子”才会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