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喀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1:5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孙书博
也许,这样的饮食风格是大多数国人难以接受的。
在喀什市下辖英吉沙县最具特色的民族餐厅——一甸咖啡里,一盘当地特产的香梨被端上餐桌,不过,从外地来的游客一定不敢立刻品尝这些美味,因为这些水果从采摘下来到拿上餐桌的过程中是从来没有清洗过的。
“吹一吹就可以吃了。”坐在旁边餐桌的一位客人说。
因为这里的日照非常充足,种植农作物从来不用施肥,于是,这里很可能是国内罕有的没有被化肥所污染的天然净土。
进入11月的喀什,最低气温已经在零摄氏度以上的个位数徘徊,当记者穿着棉衣走在喀什老城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高台民居”,七折八拐的小巷中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还光着脚丫、穿着单衣在小道上奔跑嬉戏,说着外地人无法明白的本族语言。
这就是喀什,一个90%以上的人口都是维吾尔族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地区。
就在“高台民居”附近,有一条纯手工的商品一条街,手工打造的铜壶、器皿、各种质朴的饰品、居家用品、手工刺绣的花帽……耳中听到的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眼里所见的是店主用针线和锥子缝制的花帽和鞋子,这里散发着几百年的历史气息。
在喀什之行的过程中,如果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那一定是这里依旧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氛围。而这种“奢侈”的元素,恰恰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当中的人早已遗忘和丢弃的一部分。
如果说这种元素在喀什能够得以保留,是因为现代经济的节奏和意识没有冲击这座偏远而神秘的西域城市,那么,即将面对的特区经济发展又将如何与原始的民族风俗共生?
事实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这里早已开始。
一位当地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企业人士曾经因为收不到按企业要求规格大小的水果而苦恼,即使他出到高于市场三到四成的价格收购,也很难找到愿意交易的卖家。
在喀什,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当地开办企业的老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培训了一批当地的工人,可是刚刚上岗工作没多久,就有工人不来上班了。一问缘由才知道,原来他们觉得已经赚到了一些钱,足够吃喝一段时间就不想再继续工作了。这样的答案让这位企业老板大为光火。
在喀什地区的决策者看来,取舍之道的尺度需要衡量。一方面,如何让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能够在保留历史原貌的情况下焕发生机,而在发展经济方面,又能引进竞争,转变当地人的部分意识形态。
让彼此矛盾的两种元素和谐共生,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门艺术。
从今年开始,在喀什市委的倡导下,经济开发区内辖区域的主要领导干部都要出去考察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管理制度的进步。而这些基层干部当中,甚至有人从没有坐过飞机。
在对行政管理者“洗脑”的同时,自下而上的体验式发展计划也已经酝酿完成。2012年,喀什将建成一座集合民族特色和旅游文化的小镇,要让当地的老百姓感受到什么是变化,感受到历史文化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
而对于外界而言,已经有很多人把喀什比作西部的深圳,虽然喀什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义和地位已经非常高,但显然没有提升到上世纪80年代深圳国家战略核心的地位。何况从“一张白纸”起步的深圳,在对新事物、新意识、新机制的接受方面,远远高于喀什这个具有厚重历史的西部名都。
所以,不要希望喀什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腾飞式的增长,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不再是深圳这样的经济巨人,而是真正能够在顶层设计和制度上创新的“深圳精神”,能够将经济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