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正视才能重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1 06:00 来源: 深圳商报□ 本报评论员 胡 蓉
中国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意思是怕人知道自己有病而不肯医治。说起来大家都会认为“讳疾忌医”的行为很愚蠢,因为自己才是受害者。可是,在心理卫生问题上,很多人都会犯“讳疾忌医”的毛病。怎样才能转变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准备发力了。
据本报昨日报道,《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是我国第7部地方精神卫生条例,也是我国第1部心理卫生条例。为什么叫心理卫生条例而不是精神卫生条例?据市卫人委副主任孙美华介绍,这是因为条例“关注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还有亚健康状态,甚至心理困惑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经过确诊的精神疾病和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出现的隐患都在关注范围之内。
这或许相当于,医生不仅要给你治感冒,而且要对导致感冒的因素进行提前干预。也许有人会说,这未免小题大作了。对感冒来说或许如此,但对于心理卫生来说却一点也不。因为无需医生提醒,人们也会注意预防感冒;但对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人们却是讳莫如深。心理问题往往不被认为是正常的疾病,而被认为是一种人格内容,结果就是很多人有病却不去治。本报报道显示,根据2005年的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深圳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患病率达到1.41%。即使按照户籍人口250万计算,也有超过3.5万人患病。但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只有1万多人。
得了病都有可能不去治,更别说主动预防了。西方谚语说:及时一针顶九针。无法开展早期预防和干预工作,整个社会也将付出更多成本。11月27日,公明街道一名男子准备跳楼轻生,民警及消防队员严阵以待,经过二十个小时的僵持,男子才被成功救下。这样的案例在深圳几乎每隔数天就会发生,起因多为感情及家庭纠纷。试想一下,如果当事人一早就能找心理医生咨询,或者有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给予帮助,也许公共资源就能避免如此被浪费。
对深圳而言,市民的心理卫生不仅仅是医学专业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人由熟人社会一脚踏入陌生人社会,更容易遇上心理困扰,却得不到家人亲友的及时开导;深圳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深圳人的自我期许也相对过高,因此精神压力也更大。与深圳严峻的精神卫生相对应的,是心理卫生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不得不说,这同样与以往人们对心理卫生的“偏见”有关。
正视才能重视。条例规定,深圳将加大对心理卫生事业的投入,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设置心理卫生科,超过50家社康中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项目,让人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相应服务。当市民看心理卫生像看感冒一样方便时,相信人们对心理卫生会像对感冒一样有了平常心,这座移民城市也会因此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