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方政府面临年关土地财政大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21:39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后土地财政”时代将以地方债务发行为主要手段

  本报记者 武文静报道

  最近,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也有点瘪了。

  近期不断传出大房企“弃购”、土地流标、低价出让和中止出让的消息,各地土地市场的遇冷冻结了土地财政,而地方财政也因此捉襟见肘。

  与往年相比,岁末本应是土地出让的高峰,今年却大不相同。11月,全国主要35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陷入低谷,流标地块达到了117宗,环比10月份的22宗上涨了432%。

  “土地市场之所以冷清,一是新房销售受阻,库存大涨,已经出让的土地频频延迟开工;二是开发商资金压力大;三是土地价格并未明显降低,部分土地的起价过高;四是政策预期依然收紧。”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伴随土地市场遇冷的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锐减。截止到11月中旬,全国15个主要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约6897亿元,同比去年减少1034亿元。

  重压之下,市场对土地出让条件松绑的预期也不断增强。

  的确,地方政府也有松绑房地产政策的意愿,从部分重点城市的财政收入来看,限购令已经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缩。“但是中央政策至少在3个月内(宏观经济政策微调下的保守推测)不会有改变,地方政府在短期内违背中央政策精神的可能性较小。”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张大伟则建议,各地若要按期完成本年度供地计划,唯有采取更积极和灵活的土地出让策略,更为理性地评估地块起拍价,才能减缓土地流标率日趋严重的现象。

  然而,政策松绑治标不治本,土地财政正在面临转型大考。

  “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低成本高效率,是导致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韩长吉说。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有3个,债务融资,中央代发地方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BOT融资与隶属投资平台融资;土地出让转让收入。这其中,房地产涉及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占比达40%—50%。

  地方政府将出让土地作为主要财源有何利弊呢?韩长吉认为,在前期,土地财政可以有效地改变政府的财政能力,能够强化政府在城市化、基建、教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政府的经济能力;但是从弊端上来看,由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土地限制,容易造成楼市价格虚高、政府收入结构比例不安全等问题,等同于将政府财政安全与房地产行业捆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不可否认,卖地换钱最终还是存量透支行为,土地财政模式并非长久之计。

  近日,上海、广东、浙江先后发行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地方债以缓解财政压力。那么,当以出让土地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方式不再一番风顺时,地方债能否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呢?

  “地方自行发行债务能够缓解当地的财政压力,从规模上看,200亿只是初步缓解财政债务问题。结合当前地方债务的总数量来看,地方债务也不会处于无限制的发行阶段。”韩长吉说。

  此外,韩长吉表示,“后土地财政”时代将以地方债务发行为主要手段,辅之以中央财政支持,另外为了防止地方债务问题的无限扩大,中央可能会对地方债务水平进行评级,以此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融资问题。虽然拓展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方法是地方自行发债,但是为了保证地方债务危机可控,此方法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面推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