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新国标不是最高 但是最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4 21:57 来源: 经济导报经济导报记者 牟德鸿
近日有媒体对有关乳品新国标的制订过程产生质疑,继而有公众担心这种为保障大企业利益而降低的乳品标准,菌落总数含量门槛放低会危及公众健康。为此,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业内专家。
新国标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会长张志民称,他全程参与了乳品新国标前期的公开征求意见,和专家、消费者代表、行业代表研讨等过程。
张志民说,新国标既不是大企业绑架的结果,也不是乳品国标的倒退,而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诉求,结合中国乳业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向合理、科学的标准回归调整的结果。
他认为,乳品新国标的制订,不能脱离目前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乳品产业开始称之为产业,仅仅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此前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大多只集中在某些大中城市周边,产量极其有限,而且仅为为数不多的人群所消费。那时候别说国标,连起码的行业标准都没有,只有一个参考国外乳品产业的相关指标制订的所谓的营养标准,既不科学,也未曾对20多年之后中国乳业突飞猛进的市场形势有准确而科学的预判。但是,恰恰是这个当初并不严谨的标准,一度左右了老国标的制订,并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了公众对乳品行业的感性认识和评价标准的架构。
张志民分析说,仅有短短20年历史的中国乳品行业,其产业链与国外同行业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幅员辽阔,仅乳品产区就可分为城郊型、农区型、牧区型、山区型等多种类型,各类产区的奶牛品种、饲料成分、圈舍条件、环境卫生千差万别,既有大型的集约养殖基地,又有为数众多的农户散养点,乳品企业从大到小,在运输、加工、储存条件和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想用一个严格而且绝对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乳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国标毕竟是一个国家标准,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制订新国标的应有之意。”但是张志民说,基于全国全行业的现实条件,平衡考虑各方面的诉求,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才是制订新国标的真正目的。
说到标准的高低,张志民说,据他所掌握的信息,恰恰是一些大型乳品企业因为有着很好的养殖条件和先进的加工设备,在确保产品质量方面有着更强大的技术后盾,按说他们更具有向国际最高标准靠拢的理由,因为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把标准制订得更高更严,以达到抬高行业门槛,打击中小竞争对手,实现垄断市场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到新国标并没有完全向国际最高标准靠拢,这足以排除新国标被大企业绑架的嫌疑。
中国乳品行业要未雨绸缪
长期研究乳品产业并服务过光明、得益等乳品企业的上海意高广告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付邦安,对新国标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西方国家乳品行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全部照搬他们的标准,把标准制订得高高的,对于管理者来说是轻松省劲的事情。但是以中国目前的产业条件,许多指标是根本无法达到的。如果一定要按此标准严格执行,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大部分奶牛要被杀掉或淘汰,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百姓喝不上牛奶,国外产品将大规模进入全面占领中国乳品市场。
他提醒导报记者注意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最低门槛调整为200万个/毫升的变化。他说,1984年出台的老国标将菌落总数分4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个/毫升,Ⅱ级低于100万个/毫升,Ⅲ级低于200万个/毫升,Ⅳ级低于400万个/毫升。新国标将最低门槛调整为200万个/毫升,实际上要求更严格了,不能说成放宽。所以说,仅仅看局部某几个指标的变化,就笼统地说标准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是不严谨的。他还提醒说,以目前中国乳品业的设备设计标准,即便菌落总数在200万个/毫升,也能够通过各种杀菌技术将有害菌群控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这就足以确保乳品到达百姓餐桌上的时候是健康安全的。
付邦安表示,业内人士并非完全赞同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对待菌落总数问题。他说,许多大企业质控人士倒是更趋向于维持过去分4个等级的国标,他们更希望将其与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挂起钩来,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为产品定出几个价位,在能够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给消费者明白消费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也为企业有序竞争提供合法依据。
关于乳品新国标引发的这场争论,山东财经大学(筹)教授杜岩认为,近年来连续发生的与乳品质量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极大地伤害了国人对国产乳品的信心,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在倒逼中国的乳品行业整体素质向上提升,而且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能与国际乳业巨头抗衡的高品质乳品。他希望像光明、蒙牛、伊利这样的行业巨头能够勇敢地承担起提高中国乳品质量的社会责任,既对中国的消费者负责,同时也为抵御国外洋品牌对中国乳品市场的侵蚀和蚕食尽一份中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