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元区生死系于一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4 22:39 来源: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潘颖

  186

  2011-12-5

  要么坚守欧洲央行的纯洁但最终为欧元区送葬,要么突破原则捍卫欧元区。出路无非这么两条,只等德国人做出选择。

  德国选择了用强硬态度来回应世人,坚决反对让欧洲央行变身为“最后贷款人”来购买债券,市场因此越来越缺乏耐心。目前,不仅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的国债收益率越过了7%的高压线,欧元区核心国家意大利的国债拍卖收益率也在上周一举创下欧元问世以来的新高,甚至德国本身的国债拍卖也在市场遭到冷遇。

  如若德国还坚守原则,那么离给欧元区送葬的时日恐已经不远。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11月27日干脆说,英国政府这几个月加强了规划措施,目的就是为欧元区可能发生的解体做准备。

  欧元区解体——这个概率极小,但一旦成真就会引发巨大破坏力的“黑天鹅事件”真的会出现吗?

  现有措施仅是隔靴搔痒

  市场将化解债务的希望先是寄托于EFS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扩容。10月底的欧盟峰会提出将EFSF由现有的4400亿欧元扩容至1万亿欧元。11月29日,欧元区财长批准采取两种方式对EFSF进行杠杆化扩容,并计划求助IMF掏钱。但市场反应极为平淡,因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即便EFSF成功扩容到1万亿欧元,对危机的真正解决也难堪大任。

  截至2011年9月底,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五国未清偿国债本金规模达2.72万亿欧元,本息为3.7万亿欧元。这意味着即便EFSF成功扩容至1万亿欧元也仅是杯水车薪,日后仍旧面临不断扩容的压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表示,未来一旦身为EFSF主要出资国之一的意大利自身出现问题,市场很容易感到这种“挤牙膏”式的救助不是长久之计,从而生出危机疲劳,最终失望崩溃。

  明年1~4月,意大利将迎来主权债务的集中偿付期,这个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国家的巨大债务偿还压力将真正考验欧元区的神经。金融市场对此提前给出了清晰的判断:在上周二意大利拍卖价值75亿欧元的国债时,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达7.56%,3年期国债收益率高达7.89%,均创下欧元问世以来的新高(10月末这两个期限国债收益率仅为6.06%和4.93%)。7%一直以来被视为欧元区国家是否能够继续在债券市场融资的警戒线。

  评级机构穆迪迅速作出反映称,这场危机的“迅速升级”对欧元区所有国家的主权评级都造成了威胁,可能将调降欧盟15个成员国中87家银行的次级债评级,被评估的银行主要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与法国等核心国家。穆迪担心,在危机情况下,这些国家的政府可能拿不出很多的现金来救助这些银行。

  另一救援方案则提出,发行统一的欧元“稳定债券”,这一办法可有效降低债务国的融资成本,稳定市场信心,促进欧元区财政政策的一体化,被视为目前最有力的解决方法。但德国担心此举加大欧元区核心成员国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因此强烈反对让欧央行更大力度地干预债券市场。

  引爆政治危机

  似乎再没办法了,但情况已经更加紧急。随着各国从市场上融资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法国也站在了降级的边缘。法国认为,在欧元区都岌岌可危之时,欧洲央行何必再死守保持欧元和物价稳定的单一标准。

  现在,甚至是全球都要求德国让步,但德国总理默克尔仍然坚持强硬态度。上周一,德国财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称,德国无法承担整个欧洲大陆的沉重负担。如果欧洲央行成为欧元区的最后贷款人或者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那么“没有欧洲国家将能保住AAA最高评级”。“即便是德国,也没有大到足以凭一己之力支撑整个欧洲或者整个欧元区。”

  欧债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危机,而是一场政治危机。宏源证券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努力中,政治利益的协调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处于危机中心的国家在进行财政整固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于被削减福利的民众的强大压力,以致希腊总理不得不诉诸全民公投来迫使反对党支持财政整固方案;而压力之下一片混乱的意大利政局终于使得贝卢斯科尼走下舞台,换上经济学家蒙蒂;11月21日西班牙首相的更替也标志着“PIIGS”五个债务问题核心国家的最高领导全部更换。

  而博弈的另一方德国也并非不可理解。在两次大战后经历过两次恶性通胀的德国对货币超发、物价上涨有着本能的恐惧,德国需要警告那些财政纪律松散的危机边缘国家必须加强纪律,告别宽松的预算约束,否则必须恪守原则,坚决不让欧洲央行充当欧元区“最后贷款人”角色,像美国那样通过无限量购买债券来量化宽松。在德国看来,欧洲央行应当坚守其唯一使命:维持物价稳定。

  刘煜辉表示,在这场博弈中,德国不拿到它想要的东西就不会松口,而它想要的东西就是修改欧盟公约,使之可以更紧密地监督债务国的财政预算政策,让危机国家更大程度地让渡其财政主权。

  保住欧元区难免量化宽松

  表面上看,德国是欧债危机中最无辜的供血者,因此在救助谈判上态度强硬一点没什么不对。但实际上,德国是欧元区成立以来最大的得益者。“如果没有南欧国家的巨额逆差,又何来德国享有的长期贸易顺差。”刘煜辉说。

  早在1992年9月,欧洲货币机制就曾解体,以英镑、意大利里拉等货币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告终,引发金融危机。瑞穗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沈建光称,当时德国在危机之中强势与不愿妥协的表现与目前的态度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以史为鉴,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德国应该放弃强硬态度,让欧洲央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煜辉也表示,此时欧洲的命运由德国决定,德国需要承担责任和成本。如果欧洲央行非要保持其货币政策的纯洁性,它就可能把欧元区置于死地。到了那个时候,没有人能从欧洲央行的纯洁中获益。德国需要在欧元崩溃与融资成本上升两种代价中做出权衡,而欧洲人统一的梦想也延续了300年之久。“相信德国会在欧洲央行和统一债问题上有条件妥协”,从而避免发生欧元区解体的“黑天鹅”事件。

  要紧的是,金融市场的焦躁等不了政治领导人冗长的谈判。从债务到期的分布时间看,明年3月将是债务集中到期的高峰,而各国领导人还将在明年大选中有所更迭。在更为不确定的政治博弈中,债务危机正不断逼近末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