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航油出厂价交出“月调”成绩单新规施行四个月“三跌一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5 19:04 来源: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制图 邬思蓓

  市场化,对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而言,一直“半掩琵琶”。而作为率先在这套定价系统中“游离”于行政干预之外的油品,航空煤油的出厂价格调整理所当然凝聚着市场关注。本月起,国内航油出厂价宣布调整,每吨较上月上调376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8月实行“一月一调”后,近4个月以来唯一一次涨价。按照当时发改委拟定的“游戏法则”,在确定一定上限的前提下,航油定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不复以往的政府定价。根据发改委的调价记录,过去几年都沿袭了与成品油价格上涨联动的惯例,新机制施行后,首次打破了这条“黄金定律”,分别在8月、10月和11月下调。那么,航油的市场化样本,还需要多久才能复制到整套定价机制中?

  动向

  航油调价涨少跌多

  事实上,在航油市场化推行之初,市场也曾有过疑虑。许多业内人士当时都担心,调价更加频繁、定价权下放到企业手中之后,会否出现 “只涨不跌”、“涨价频繁”等现象。

  “一月一次调整的频率比改革之前大幅加快,无疑抽走了航空公司与国际原油市场之间的缓冲带,将航油成本直接推向市场,‘三桶油’的垄断地位摆在那里,会不会推动上涨频率?”当时有不少观察人士都倾向这一观点。

  但从今年新规推行近四个月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来看,上调频率却有减无增。 2010年第四季度,发改委曾两度出手上调煤油出厂价格,今年一季度又上调两次,而这两年接近80%的政策调整都是上调,罕见下调。

  相形之下,向市场放开后,企业协商而定的航油价格显然更贴合真实的供需。国内航空煤油价格在今年8月初和10月初进行过的两次下调中,降幅分别为115元/吨和109元/吨。而11月初,航油出厂价又从10月份的7501元/吨下调至7277元/吨,航空公司从中航油采购航油的综合成本从10月份的7503元/吨下调至7279元/吨,下调幅度达到了224元/吨。

  对于12月的这次上调,业内也多表示“正常”。记者注意到,10月25日至11月24日期间,新加坡航油价格较上一计价周期大幅上行,现货均价折算后到岸完税价达到了7696元/吨,环比上涨了381元/吨。由于国内航空煤油出厂价与新加坡的价格存在联动关系,12月的上调并不出乎意外。

  机制

  航油价格市场化冲动

  7月推行的新规“精髓”在于,虽然国家价格部门并未彻底放手,

  仍然要求航油出厂价与新加坡航空煤油到岸成本挂钩,但航油价格不再受原油价格上下限,月度调整也更加透明。“相当于国家发改委制定了游戏规则,公司按照这个规则执行就行,不像以前每次调价要和现在的汽柴油调价一样一次一报一审批。”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对记者表示,这是向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航油的流通方式比较简单封闭,就是由中航油从三大石油公司采购航空煤油,所以价格协商也就是在中航油和油企之间进行,买方比较单一,任何价格博弈的牵扯面都不大,相对容易形成价格共识。 ”石油系统内一位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

  据介绍,目前中航油供应给国内市场的航油,约有三分之二从三大石油公司采购,其余三分之一从国外进口。 “其中,中航油海外进口航油的价格早就完全对接国际市场,三大石油公司供应给中航油的航空煤油出厂价,过去一直是由国家发改委参考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确定。 ”上述人士如是说。

  由于国家发改委定价时要综合考虑国内物价、地区经济发展、航空公司承受能力等因素,国内航空煤油出厂价通常低于进口航油价格,综合采购成本每个季度调整一次的频率也往往滞后于国际市场的变化。

  而在改革之后,定价权直接下放给了四家关联企业,意味着原先的两套价格体系也合二为一。据悉,此前中航油给各航空公司确定的综合采购成本,其实是走两套不同的体系:如果航空公司使用“保税油”,综合采购成本是按新加坡市场价格为基准,进行的月度调整;而如果航空公司使用国产和“一般贸易”进口的航油,那么综合采购成本是按照1个季度进行的调整。按照国际市场惯例,两套不同的价格体系都被统一。

  改革

  为新定价机制投石问路

  这张 “三跌一涨”的成绩单,初见局部品种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也牵动着业内对于整套成品油定价机制革新的遐想,这种市场化模式究竟能否复制到更直接贴近终端消费者的汽油和柴油?

  “之所以选择航空煤油价格下手,就是因为这对于CPI的传导较小,不会推高通胀,但也反映了国家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方向,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邹建军的观点乐观。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斌也对记者分析,由于航油主要供航空公司使用,影响面相对狭窄,而且航空业对价格敏感程度较低,因此发改委先易后难,选择了相对容易的航油作为成品油价格改革的突破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王炜瀚也强调,航油定价方式改革只是成品油价格改革中的一环,树立了一个参照系。

  一直关注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易贸集团副总裁钟健也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对成品油价格改革进程的推进是有步骤的,今后汽柴油价格改革很有可能参照航油,实现与国际油价的接轨。不排除进一步降低汽柴油进口关税并扩大汽柴油进口范围,最终形成以国际油价为参照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

  国家发改委官方也曾表示,完善后的航空煤油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也是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困难

  市场化加速仍有阻力

  不过,尽管接收到积极信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还是认为,就此判定成品油市场化改革加速仍为时过早。 “与汽、柴油相比,航空煤油出售的对象是航空公司,与广大汽、柴油消费群体相比,覆盖范围比较小,且航空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比较确定。 ”他对记者分析称。

  “汽、柴油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相比航油,非常敏感,尤其是汽、柴油改革还将对国内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成品油不是想提速就能提速的,这其中论证的过程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相对单纯的航油定价领域,发改委在放权时也相当谨慎。据悉,航油价格要由进口到岸完税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新加坡市场航油进口到岸完税价格在初期仍是由国家发改委公布。

  另一方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公司供应给中航油集团的航油贴水每年还需要协商一次,并于年底前将协商结果分别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备案。如出现较大分歧,还得由国家发改委进行协调。

  董秀成也认为,中航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公司本身也都是相关部门监控的,加上市场主体比较单一,离真正市场化其实还有一大截。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