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的“大身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0:12 来源: 中国财经报——江苏省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见闻
□ 本报记者 刘国旺 吴红萱
今年春夏之交,60年一遇的大旱突袭江苏。但南京市江宁区的粮食生产却逆势增产,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高淳县22万多亩的螃蟹今年也一度因大旱面临绝收之虞,但最终化险为夷,总产量达到1300万公斤,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苏中地区的如皋市,农民过去浇1亩地需要70块钱以上,今年降到50多元,用时用工也大大减少。
2011年,占全国耕地面积第十位的江苏,粮食总产获得“八连增”并继续稳定在全国第四位。
这一切的背后都闪现着小农水活跃的“身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得益于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和强有力的资金整合、高起点的规划编制和科学公平的竞争立项机制、系统完整的建设管理制度,再加上多年来先行一步的农村河道疏浚和农村桥梁道路建设,江苏的小农水建设叠加效应凸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粮食稳产增产获得设施保障。
小农水修到哪
农民就增收到哪
在如皋市丁堰镇的观柳分灌区,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过去农忙时,家家户户要等水、抢水和守水,每次灌溉要一两天、三四个人,现在4个小泵站合成了1个大泵站,土渠硬化了,一两个小时就搞定,还不需要人看着,用水成本也从过去的70元下降到55元。
“小农水工程解决了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可以说修到哪里,农民就增收到哪里、欢迎到哪里。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劳动强度降低、时间减少,农民能腾出更多时间打工挣钱了。”高淳县水务局局长赵富山表示。
高淳县东坝镇游子山综合项目区覆盖了4个村、9000口人,面积为1.3万亩,是整合小农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在内的示范片。该镇水利服务中心的汪辉介绍说,记者脚下3.5米宽的机耕路和旁边的沟渠硬化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土地整理,耕地原来的高低不平也不见了;不远处刚建起的泵站是小农水项目;远处的那座白色小桥则是省里前些年搞的小农桥、河道疏浚整治等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果。这些项目叠加起来,其综合效应凸显。
在江宁,于今年3月份建成的双市渡泵站“管辖”着周围7000亩左右的农田。“原来的小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要3-5天才能把稻田里的水给排出去,农民很辛苦,也着急,现在新泵站把排水流量从过去的每秒不到1立方米提高到4立方米,1天就够了。”泵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就像过去战争年代对解放军一样,老百姓主动给施工队送茶送水。”说起老百姓对于小农水项目的欢迎,如皋市水务局局长秦锦国感慨不已。
今年高淳的螃蟹养殖过程则有些惊心动魄。高淳县副县长王胜平介绍说,今年年初以来高淳持续干旱,特别是进入4月份后,全县连续高温少雨,作为螃蟹养殖主要水源的固城湖和石臼湖水位急速下降。当时正值全县22.5万亩螃蟹养殖的用水高峰期,事关2万养殖户的切身利益,情况非常紧急。后来,在省市及兄弟单位的支持下,通过从长江引水,到6月上旬螃蟹养殖用水全部解决。
“引水花了8000多万元,可保住了产值15多亿元、净收益5亿元的螃蟹。如果没有小农水工程的帮助,后果不堪设想。”想起当时的情景,王胜平依然感慨不已。
从江苏整体情况看,小农水建设的成果可以用“节节高”来形容。2009年,江苏19个小农水建设重点县新增节水能力8209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万吨,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23亿元;2010年,44个重点县的上述各项数字分别扩大为2亿立方米、23.8万吨和1.27亿元;2011年,69个重点县的上述各项数字则进一步分别达到2.45亿立方米、29.6万吨和4.43亿元。
江苏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也因此加快。2009年至2011年,全省44个小农水重点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片120个,面积达22万亩。
投入大,整合力度更大,先行一步占先机
据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项林介绍,近年来江苏各级财政部门大幅度增加了小农水建设投入,建立起稳定投入的增长机制。2009年—2011年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分别安排小农水专项资金1.95亿元、4.05亿元和8.5亿元,年度增长率分别达108%和110%。2010年省级财政支持小农水建设工程实际总投资6.74亿元,比2009年增长121%,市县财政7.17亿元,比2009年增长61.1%。
自2009年以来,该省还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协调不同来源渠道的小农水建设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2009年至2011年,省财政整合了里下河腹部圩区治理、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等专项资金4亿元,与省级小农水专项资金合并使用,集中投入到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同时,为推动市县整合资金,省财政建立健全了资金整合激励机制,在分配重点县补助资金时,对整合力度大、工作到位的县给予倾斜,三年来市县整合各级各类涉农小农水专项资金32.1亿元。
如皋市财政局局长张勇表示,在收支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今年市财政对小农水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还从防洪保安资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当中划出500万元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提高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总量。江宁和高淳除加大财政投入外,还各自成立了水利投融资平台,以突破水利公益性项目的投资瓶颈,解决水利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等难题。
此外,江苏在小农水建设上的“先知先觉”,也进一步放大了其叠加效应。当国家2009年加大对小农水建设的支持力度时,早已先行一步的江苏占得先机,小农水建设综合效应厚积薄发。据省财政厅副厅长黄晓平介绍,自2003年起,该省财政就设立专项资金,启动实施小农桥建设和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9年间,省财政共安排25.83亿元小农桥专项资金改造小农桥4万余座,安排33.5亿元河道疏浚整治专项资金将全省70个县(市、区)规划内河道疏浚整治一遍。自2004年起,省财政又分别设立了里下河腹部圩区治理、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不同区域的小农水建设,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持续大幅度增加。
高起点规划,竞争性立项,绩效型导向
江苏小农水工程能够大放异彩,与其高站位、高起点的规划,以及科学公平的竞争立项机制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奖惩机制有关。
据江苏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蔡勇介绍,江苏把小农水作为全省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来抓。2009年,组织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要求各地提高农田水利规划的协调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积极整合相关资金、技术等资源,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发挥工程整体效益。
此外,江苏省财政厅和水利厅联合下发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重点县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要求市县财政和水利部门集中资金投入,合理配置技术和相关资源,实现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
江宁区副区长言明林介绍说,该区工业发达,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0%,但区里对小农水建设一直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在全省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言明林强调,江宁的小农水建设不搞重复建设,而是打高起点的组合拳,将水利、农发、农业、国土等项目整合,获得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和叠加效应。同时,考虑江宁特点,小农水建设还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他说,由于规划和实施到位,通过小农水建设,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防洪排涝灌溉能力明显提升,成功抵御了去年水灾和今年60年一遇大旱,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如皋市在制定规划中,注重打破原有渠系布置凌乱、灌溉体系不合理的现状,加强灌区合并整合,拆除小机小泵,将原有96个小型灌区合并为43个灌区,优化了灌区规模。高淳县编制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努力发挥对全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引领作用。
除高起点的规划,江苏的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立项和奖惩机制也颇具特色。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项林介绍说,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目前江苏小农水重点县立项按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经济区域实行竞争立项。同时把市县投入与其一般预算收入挂钩,并将其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极大调动了市县的积极性。据统计,市县财政小农水专项投入从2008年的0.5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57亿元。
省财政厅和水利厅将小农水资金分配与上年度项目执行情况、检查结果及绩效考评挂钩,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进度快、配套资金及时到位的重点县给予200万元-600万元不等的奖励,鼓励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建设好,更要管护好
小农水建设工程的管护一直是各地面临的难题。江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皋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小农水工程长效管护模式。该市整合农村环保、水务、建设和交通四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成立“长效管理办公室”对小农水工程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农村环境、道路、绿化等职能进行统一管理,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相关专项资金则由市财政局整合并交由“长效办”使用。
高淳县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划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制定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责任,实行县、镇、村分级管理体制。同时,落实管护经费,责任到人,做到“建管并重、一建即管”。该县排涝泵站管理经费由属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圩局具体筹集,主要来源是防汛、排涝费用,不足部分由镇负责弥补;灌溉泵站管理经费由镇村筹集;水源工程管理经费主要依靠以塘养塘的形式解决,实现良性循环。
蔡勇告诉记者,江苏省高度重视已建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效管护工作,将其列入各级政府水利现代化目标考核内容。各重点县针对不同功能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落实不同的责任主体,逐步形成政府补助、受益群众参与、资源合理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管护机制,确保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